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閩台文化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心靈紐帶

2021-08-24 17:25:39來源:光明日報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心靈紐帶

參觀者在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作品展現場拍照。新華社發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心靈紐帶

福州台灣會館復建揭牌,打造兩岸交流新平台。圖為觀眾在館內參觀。新華社發

【同心曲】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祖國統一大業迄今沒有完成,台灣與大陸的分離狀態已經持續70多年。然而,兩岸存在著深層次、割不斷的文化聯結,兩岸同胞同受中華文化哺育滋養,並以此為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牢固的心靈紐帶。

同文同種賡續不斷

考古發現,台灣最早的住民、3萬年前的“左鎮人”來自福建。當時的台灣海峽存在一條海底隆起地帶即“東山陸橋”,左鎮人就是由此進入台灣。後來的漫長歷史中,大陸人特別是福建、廣東人大批進入台灣,成為當地居民的絕對多數,並將中華文化帶到台灣。兩岸之所以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是由於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載者——兩岸人民——同文同種。

台灣同胞操持的語言中,“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幾無二致,閩南話完全是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方言,客家話也與廣東等地的客家話無縫對接,正所謂“言多周秦之語,聲含中原之音”。兩岸都使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漢字,區別只在於繁體簡體。台灣同胞來大陸旅游觀光基本可以把簡體字辨識得八九不離十,置身其中不會有文化上的疏離感。

中國人民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一批批赴台移民將之帶到台灣。1666年,鄭成功在台南建立了島內第一個孔廟,設立了最高學府“太學”,大大推動了體系化的中華文化教育傳承。這所“全台首學”迄今保存完整,大成殿的中央供奉著“至聖先師孔子”的靈牌。特別是靈牌上的殿梁上懸掛著清代諸位皇帝所欽賜御匾。台灣地區多位領導人也題贈匾額,懸掛於此。這些匾額層層排列,成為一道風景。台南孔廟一定意義上就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賡續不斷的象征。

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在台灣,媽祖信仰具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無法比擬和替代的獨特尊崇地位。供奉媽祖的廟宇多達上千,名稱各異。而媽祖信仰的根源在大陸。媽祖是傳說中福建莆田湄洲嶼女子林默,生於宋代,被當地人視為能庇佑出海、禱雨濟民的保護神。一代代移民跨過“黑水溝”、前往台灣島時,往往請上媽祖神靈,祈願前程平安。他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後,媽祖更有了深層次的尋根懷祖、追遠報本的文化意味。兩岸往來中斷的年代,島內信眾繞道日本、歷經艱辛也要赴湄洲祖廟進香朝拜。湄洲祖廟媽祖金身1997年首次巡台更是掀起熱潮,歷時102天,1000多萬名台灣信眾夾道歡迎。

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相聲受到廣大人民的普遍喜愛,在這個藝術門類上,兩岸的淵源同樣深厚。吳兆南先生是台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在兩岸對峙的年代,他進行藝術探索的重要途徑就是冒著風險偷聽大陸廣播,從中尋找侯寶林大師的相聲節目,把帶著雜音的聲音錄下來學習。1982年,他正式拜侯寶林先生為師,台灣相聲也有了正式傳承,進入中國相聲族譜。後來,馬季、陳涌泉、常寶華等大陸相聲表演藝術家也都收有台灣弟子。

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台灣地區對中華文化的不斷發展、創新,反過來又滋補大陸的文化,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劇種歌仔戲,源自福建漳州一帶,在台灣東北部一帶發展為歌仔陣並登上舞台,20世紀20年代又傳回閩南地區,產生“雜碎調”,後又傳回台灣形成“都馬調”。大陸改革開放後,台灣流行音樂進入大陸,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影響了大陸的音樂發展。鄧麗君從未返回大陸,但其眾多優美歌曲迄今在大陸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這些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持續進行,大陸不斷推出的多項政策大大助推了這一進程。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同胞之間增進了共同的歷史記憶,激發了新的體驗和情感。

民進黨當局和極少數“台獨”勢力妄圖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聯結,磨滅台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這種數典忘祖、背叛民族的行徑,徒勞無功、注定失敗。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兩岸人民必然通過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繁榮發展,共同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作者:郭擁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港澳研究所所長)

《光明日報》(2021年08月24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