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閩南“庫區移民村”的滄桑巨變:台灣良種基地來落戶
2021-09-06 15:25:09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漳州8月29日電 (記者 張金川)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的坪埔村,一個占地80畝的台灣良種基地生機勃勃。當中新網記者走進該基地時,只見工人們正忙著辣椒、油菜、小白菜等優良品種的繁育工作。
坪埔村外引內聯,2015年引進台灣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台灣蔬果花卉良種的引種、繁育、種植示范和推廣。讓坪埔村黨支部書記張發明頗為欣喜的是,這個台灣良種基地的建設,每年帶動村民增收12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
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的八卦樓。坪埔村供圖
張發明認為,正因為大量移民幫扶資金投入到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中,村莊變美了,才引來台資企業入駐。
坪埔村內,庭院整潔,道路寬敞,房前屋後一片翠綠。白牆紅瓦樓房矗立,小橋涼亭錯落有致,點綴在繁花綠樹間,一派田園風光秀美迷人。
坪埔村白牆紅瓦樓房挺拔,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坪埔村供圖
坪埔村是因搬遷安置福建泉州南安山美水庫移民而興起的一個村落,如今已成為漳州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1972年,508名南安移民遷居於此。
“當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片尚未開墾的土地,一切都要重新開始。”談及49年前的移民搬遷,現年73歲的村民李亞元不禁感慨道,“剛搬遷過來,暫時住在村里的八卦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生活很困難;沒有路,出行都很不方便,進出村莊靠擺渡船。”
坪埔村的台灣農友種苗基地。 張金川 攝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坪埔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亞元和村民們一樣,看在眼里,樂在心頭。張發明告訴記者,坪埔村現有總人口260戶1140人,已被評為福建的“全省十佳小康庫區村”。
當年僅4個月大的張發明,隨著移民隊伍來到坪埔村,2006年出任坪埔村黨支部書記。“以前村莊髒亂差,2012年被福建省移民局確定為‘省級庫區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先後投入了大量的水庫移民幫扶資金。”張發明回憶道。
據南靖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投入2.2億元建設移民創業園標准廠房,進行市場招租,以“造血”代替“輸血”,所得收益全部用於實現可持續扶持庫區移民生產生活,進而保障庫區移民安置區的穩定發展。
坪埔村的台灣農友種苗基地。 張金川 攝
近年來,坪埔村在相關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下,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初步建成“田園牧歌式”富美鄉村,讓村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
“村里1991年引種蘆柑,後來又引種麻竹。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種麻竹,種植大戶種有三四十畝,村民收入已高於南靖縣人均水平。”張發明說,坪埔村還緊盯市場行情,陸續引進花卉苗木、四季水果等高優農產品,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坪埔村的台灣農友種苗基地。 張金川 攝
在坪埔村,400多名村民已“走出去”,近的到南靖縣城、漳州市區、泉州、廈門,遠的赴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從事建築安裝行業。村里組建了16支施工隊,年創收入可達4000多萬元。
不少村民也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坐落於坪埔村的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南靖分公司現聘用20多位當地村民,台灣良種基地高峰期用工量更是超200人次。在該公司工作人員陳復興看來,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份固定工作上班,還能兼顧家人,可以說是兩不誤。
陳復興表示,公司以農業高新技術為重點,增進海峽兩岸農業科技交流合作,促進漳州現代農業、南菜北運基地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