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焦點圖片

“大山伯”和他的台灣牛肉面

2021-10-27 15:47:15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張笑雪

“大山伯”和他的台灣牛肉面

  “大山伯”陳進杉和他的台灣牛肉面。記者 張笑雪 攝

  一匙光艷的紅油,一把青翠的蔥花,一份奶白的蒜泥,再澆上一勺肥美的牛肉骨湯,頓時鮮香撲鼻,濃香四溢,再將煮好的面條盛入,再舀入松軟厚實的牛肉塊,一碗熱氣騰騰的“大山伯”台灣牛肉面便從台胞陳進杉的手上烹制而出。把美食看作一種生活態度,既是陳進杉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份享受。

  時光回溯到2009年,剛從台灣來到大陸的陳進杉在福州北大路盤下一間小店,專門經營鳳梨酥和手工蛋卷等台灣特色糕點。對於食材的品控,他始終堅持“寧缺毋濫”。“鳳梨醬必須要用台灣原產的,其他產地的菠蘿醬味道差很多,決不能替代。”陳進杉說,由於當時物流不太方便,進口奶制品時常斷貨,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他寧可斷售。

  從小就愛吃牛肉面的他,來福州後吃遍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一碗合口味的台灣牛肉面。與其慢慢去找,何不自己去做?也可以讓更多大陸同胞品嘗到台灣美味。說干就干,陳進杉馬上著手最關鍵的食材——牛肉。天沒亮,他就到各個菜市場挑選最好的牛腱肉,後來又去了一些大超市和批發市場,可是每次的實驗烹制結果都令他不滿意。“不是品質忽好忽壞,就是壓根煮不爛。對牛肉的品質心里沒底,這店我不敢開。”陳進杉說,由於當時條件不允許,他的計劃只能束之高閣。

  多年的經營,陳進杉結識了在郎官巷長大的福州姑娘林奕。2012年,兩人喜結連理,隨後在倉山花溪北路開了第二家糕點店。

  “最近幾年,福州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不僅引進了很多巨頭企業,也拓寬了國際貿易渠道,全世界的優質食材在福州都能買到。”陳進杉說,有了優質食材做保障,他的“牛肉面之夢”又被點燃了。

  今年9月17日,花溪北路的“大山伯”台灣牛肉面館營業,“山”字為陳進杉的“杉”字諧音。為了保證品質,陳進杉堅持用牛腱肉,吃起來更肥厚有嚼勁,湯頭一定要用牛棒骨熬制3小時,才夠濃夠香。“每天早上6點多到店里熬骨湯,差不多10點多才能出貨,一天用掉的牛棒骨大概有10公斤。”陳進杉告訴記者,開業一個多月來,每天平均售出100多碗牛肉面,湯頭用完就售罄。

  不少朋友建議他上線外賣平台,擴大銷售,但他堅持僅供堂食,每碗面都必須自己親手煮制。“外賣面條容易泡爛,時間久了,吃到嘴里也不熱,口感一定會大打折扣。我親自煮,是為了讓每一份面條的火候都恰到好處。”陳進杉對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反映出他的心願:讓每一位客人都能吃得舒心滿意。

  開業後不久,看到不少女客人碗里經常剩面,為此,陳進杉將面條分量稍微調低,牛肉分量不變,所有客人都能免費加面、加湯,直到吃飽。“面條成本不高,但浪費了還是很可惜。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對食物的感恩也是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或許正是陳進杉對食材充滿感恩之情,才讓他的牛肉面更加飽含溫情和匠心。

  在商言商,生意做好方能長久。為了在保證食材品質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陳進杉花費數萬元建起一座小型凍庫,一次至少購進一噸進口牛肉,既降低了經營成本,又能有效避免價格和品質波動。記者在面館附近的倉庫里看到,一人多高的凍庫里整齊碼放著牛肉、香腸、奶油、黃油等原材料。

  得知第九屆海青節峰會本周即將啟幕,陳進杉向兩岸青年發出誠摯邀約:“希望對美食有著同樣匠心和追求的年輕人能登上我們這艘‘船’,讓台灣牛肉面走得更穩更遠。”(記者 張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