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交流交往

第五屆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在福州正誼書院舉行

2021-11-09 16:55:40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吳暉

海峽兩岸一衣帶水、同宗同源,福建書院文化明清之前便傳入台灣,並產生深遠影響。近日,第五屆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在福州正誼書院舉行。兩岸專家、學者踴躍發言,深入研討朱子文化的內涵與精髓,並就加強兩岸書院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交流。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學者怎麼說。

朱傑人(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終身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名譽會長):

《小學》是朱熹專門為8歲至15歲的孩子編寫的童蒙讀物,主要是為了“化民成俗”。朱熹認為,“化民成俗”要從孩子抓起,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終讓社會風氣有一個質的變化。

在書院教育中,《小學》這一環節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今天照抄照搬《小學》顯然不合時宜,但《小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並未過時。書院本身就是“化民成俗”的場所,“化民成俗”本是書院的職責,當今書院應該重新拾起“化民成俗”的利器——《小學》。

楊樹清(燕南書院院長、作家):

金門燕南山因當年朱熹興建燕南書院而聞名。燕南書院是朱熹在金門的講學處,也是金門最早的文教聖地,帶動了金門的文風,讓金門在明清兩代產生不少進士。

朱熹的文化活水是他從福建尤溪開源,到武夷山的考亭書院,又創造了白鹿洞書院、再到我們號稱“千年學府”的岳麓書院。從金門的燕南書院,我們看到朱熹書院精神,看到朱熹對福建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一個文化一盞燈。因為朱嘉,因為兩岸共同的華夏文明,我們在心里永遠有一個文化的故事,有文化精神的延續。

方彥壽(福州理工學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從晚宋起,朱子學成為官方哲學,影響東亞800多年。朱子學隨書院教育制度由閩入台。

從朱子學產生地武夷山到閩都福州,再跨海向東,是朱子學傳播到台灣的主要線路。在以“閩學”治台的政策導向中,朱子學與書院制度也傳承到台灣,並由此形成閩台書院講學的優良傳統。

通過民間傳播,是朱子學傳入台灣的又一重要渠道——移居台灣的福建、廣東兩省的朱氏後裔、宗親是推動這一傳播的重要力量,《朱子家訓》等朱子文化普及讀物是傳播朱子學的主要內容。

鄭智明(福建省圖書館館長、福州正誼書院院長、研究館員):

書院在中國歷史上是傳統學術、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朱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書院復興的背景下,弘揚朱子文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的重要實踐,是賡續文脈、提升人民思想文化素質、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路徑。

當代書院應繼續秉持傳統書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傳承和發展功能,通過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弘揚朱子文化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培育相結合,使之成為涵養社會價值觀和個人美德的重要源泉。

(記者 吳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