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園”融合發展
2021-11-10 16:56:21來源:福建日報
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隔。
台灣海峽最窄處直線距離不足130公里,西面是福建平潭島;廈門到金門最近處只有千把米,鷺島的新年焰火照亮金門的海天。
明清時期,福建先民移居台灣逐漸形成高潮,如今80%台胞的祖籍地為福建。40余年來,在祖國大陸對台方針政策感召下,眾多台胞跨海而來,福建成為他們登陸首選。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准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福建的對台先行先試作出明確指示。
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再度勉勵八閩兒女“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新的構想擘畫藍圖,指明了方向。
對福建而言,在推進兩岸關系發展新征程上開啟新探索,既是重大歷史使命,也是重大政治責任。省委書記尹力說,福建將發揮獨特優勢、勇於先行先試,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為促進祖國統一發揮更大作用。
以“通”促融
經濟社會融合更加緊密
立冬時節,福州涼意漸起,但重點項目建設工地卻是熱火朝天。濱海新城、福州大學城、東南汽車城、絲路海港城、國際航空城、現代物流城,“六個城”建設如火如荼;東南汽車、捷聯電子、福順半導體……一大批台資龍頭企業開足了馬力。
為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先行城市,福州全市上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截至今年6月,福州累計批准台資項目4345項,合同台資114.48億美元;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台資板”掛牌的在榕台資企業累計達100多家……
一馬當先的福州,是閩台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過去的五年,正是閩台融合發展走向“深耕厚植”的關鍵期。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福建鉚足了勁。
《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出台,“省委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工作推進小組”成立,政策落實、台胞權益保障等機制不斷完善,閩台各領域融合不斷深化……“通、惠、情”,這三篇文章正在八閩大地奮力書寫。
閩台合作的三大主導產業率先報捷。電子信息產業從“填屏補芯”布局階段升級為“增芯強屏”攻堅階段;石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機械裝備業朝智能化、高端化發展,閩台精密機械產業園年產值超10億元。
農業交流合作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截至目前,我省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2800多個,合同利用台資超43億元,農業利用台資數和規模保持大陸首位。
全業態覆蓋使金融合作躍上新台階。在閩台資金融機構有24家,新增5家台企A股上市,兩岸首家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金圓證券於2020年2月在廈門開業。
應通盡通。經過23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8月,福建泉州向金門正式通水。“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
今年入夏前後,台灣地區遭遇半個多世紀來最嚴重的旱情,民眾為水所困,泉州向金門日均供水1.67萬噸,得益於大陸的“救命水”,金門人的生產生活得以保障。
至今年9月,福建泉州已累計向金門供水1522萬噸。以金門通水工程為先導,閩台能源互通也展現出新作為。
數據顯示,五年來,全省實際利用台資59億美元,引進台資項目6300多個,閩台貿易額從2017年初累計8900多億元上升至2020年底超過1.2萬億元,閩台經貿合作整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以“惠”促融
同等待遇落實落細
平潭流水鎮北港文創村,一座座石頭厝錯落有致,與蜿蜒的梯田、無垠的大海相映成趣。(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15年,台灣桃園青年林智遠初踏平潭島,便對這山海田園畫卷一見鍾情。“閩台同根同源,食相同、文相近、語相通,完全沒有距離。”他決定在此開發鄉村旅游。
6年來,林智遠和他的團隊租下多棟平潭石頭厝,開發成集民宿、文創、料理等為一體的“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巧妙地融入台灣元素,使之成為兩岸文創交流平台、平潭旅游的新名片。林智遠也因而獲評福建省首批台籍勞動模范。
“這里優惠政策多、福利多,這讓我們的事業能夠順利成長。”林智遠深感幸運。大批和林智遠一樣來閩發展的台灣青年,被這里不斷釋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要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
五年來,福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快建設“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的第一家園。
各級各部門著力下好“先手棋”,打出“組合拳”,念好“惠”字經。
所謂“先手棋”,就是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將同等待遇落實落細。比如先行推進實施中央“31+26+11+22”和福建“66+42+28”條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公布225項落實同等待遇清單等。
打“組合拳”是通過一籃子的資金扶持,持續優化對台營商環境。五年來,我省每年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台創園實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已累計投入3億元。有50余家台企獲批注冊為陸資企業,為台農台企提供授信累計超11億元……
“從照顧台胞子女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享受就近就便入學,到許可台企同等參與新基建、支持台企上市,政策措施愈加具體、細膩,讓我們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說。
台灣新竹的“90後”台青刁威淇四年前落腳廈門,他以海滄區青礁村社區營造員的身份深度融入當地生活,深感“大陸真心誠意歡迎台青來發展”“我們也享受公積金、醫保、購房等各類同等待遇,處處得到貼心照顧”。
春風化雨,久久為功。
目前,福建各類台青就業創業基地逾80家,前來實習就業創業台青逾3.8萬人;300多名台青參與福建170多個村莊項目建設;一批台青在福建擔任教師、醫生、科技特派員、社區營造師,獲評“非遺傳承人”“勞模”“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
以“情”促融
攜手共建“第一家園”
“只要疫情不消停,我就會為勝利堅守到最後一分鍾!”第九屆海峽青年節上,台青蘇斐君這擲地有聲的宣言,牽出一段感人故事。疫情期間,她將自家酒店改成定點隔離酒店,為成千上萬入境隔離人員遮風擋雨。
“過去你們牽著我的手到台灣,如今我要抱著你們的骨灰回家鄉!”海峽論壇上80多歲台胞高秉涵的這句話,引發台下無數的淚水和掌聲。20多年來,他費盡周折將數百名台灣老兵的骨灰送歸大陸故里,讓他們“回家”圓夢。
……
骨肉同胞,血濃於水。故土難舍,鄉情難忘。
五年來,類似蘇斐君、高秉涵這樣的故事在海峽兩岸不斷傳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閩台情緣隨交流融合綿延。
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過去五年來,福建持續深入推進實施親情鄉情延續工程,增強祖地文化對台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著力提升文化交流質量體量能量,活動數量、人數、密度均位於大陸前列。
1987年,兩岸正式開放探親。闊別嵐島39年的李登瑞第一時間選擇從台灣回到自己的故鄉,創辦平潭首家台資企業,捐款修路、建起學校。李登瑞過世後,其子李雲超繼續在平潭深耕,他的孩子一個叫李振平,一個叫李振潭,都是李登瑞生前給取的名,“意在讓孫輩牢牢記住家鄉”。
李家第三代雖然在台灣出生長大,但一向認為自己是平潭人。長輩的期盼加上惠台利民措施引領,他們成人後紛紛回平潭發展。如今李氏一家人的事業已與平潭建設緊緊連在一起。
李氏爺孫三代的嵐島故事詮釋了中國人心底萬難割舍的故土情結,與此相聯系的祖地文化代代衍播,生生不息。
近年來,尋根謁祖、族譜對接、朝聖祭祀、同名同宗村交流和鄉鎮村里對接等在福建各地方興未艾。返鄉台胞說:“吃果子,拜樹頭”“土親人更親”。他們跨海而來,與祖地宗親共赴心靈之約。同時也積極探尋商機,投資興業,將自己的前途命運深深融入故地。
與鄉土密切相關的還有湄洲媽祖、閩王王審知、臨水夫人陳靖姑、保生大帝……這些至今仍風行島內的信俗文化均發端於福建。請神祇金身入島巡安,連年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盛事。祖廟的香火一頭連著故鄉,一頭連著千百萬台灣信眾,織起堅實的精神紐帶。
俗話說“路越走越近,人越走越親”。在福建舉辦的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平台以情架橋,讓兩岸同胞相向而行,聚合論道,共度嘉年華。
累計12萬台胞參與,讓海峽論壇成為兩岸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
累計3萬名兩岸青年登台亮相,讓海峽青年節成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金字招牌”。
有了龍頭引領,福建“一市一品牌、一縣一特色、一部門一精品”的交流格局水到渠成。
南安鄭成功故里、長汀汀州客家首府、泉州安溪清水岩……福建18家兩岸交流基地在大陸獨領風騷,兩岸同胞在回顧歷史、品位文化、共同發展中親上再加親。
……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福建省“十四五”規劃綱要設“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專章,明確提出,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構建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服務體系。
砥礪奮進新征程,揚帆起航再出發。
“如此精彩,我們怎可缺席?讓我們把握嶄新時代,成就美好夢想。”深耕平潭的林智遠向島內青年發出熱情邀約。
“大陸舞台大、機遇多,我為什麼不來試試?”在廈門找到施展才華空間的刁威淇說,“潛力被激發,在這里,我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新願景、新機遇、新未來,讓在閩台胞對“第一家園”抱有更多憧憬,冀望與大陸同胞攜手打造祥和、安寧、繁榮、充滿希望的共同家園。
號角聲聲,催人奮進。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偉大征途上,福建昂首闊步。
( 記者 林娟 劉深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