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海風,野蠻生長——第二屆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舉行
2021-11-21 16:08:33來源:福建台融媒體中心
11月18日到20日,第二屆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舉行。王小帥、胡智鋒(線上)、陳玲珍(中國台灣)、徐小明(中國台灣)、詠梅、祖峰、唐大年、史航等業界嘉賓共同出席了紅毯及扶持表彰大會,見證全球華人高校大學生的光影啟航之路。
相較於第一屆IM兩岸青年影展,本屆規模更大、影響更廣,共有來自全球290所高校的學子參與其中。最終,北京電影學院《手風琴》從主競賽單元的1376部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麒麟最佳影片;美國電影學院《黃真真的演講》獲麒麟評委會大獎;台灣藝術大學高士文獲麒麟最佳導演;台灣藝術大學《多美的結》、北京電影學院《顯微鏡》、浙江傳媒學院《南方伊甸》、北京電影學院《鈍器鋒利》獲麒麟新銳劇情短片;北京電影學院《生於意志與銷煙》、美國南加州大學《未竟人生》獲麒麟新銳非劇情短片;美國電影學院《雪松鎮》獲堅持探索精神表彰;北京電影學院《沙巢》獲“漢印”最具創意作品表彰;中國傳媒大學《赤嶺路531號》、朝陽科技大學《白色燕尾》、香港城市大學《當你老了》、暨南大學《愛的三重奏》等20部影片獲麒麟優秀短片。
IM兩岸青年影展以扶持兩岸高校青年影像創作力量為目標,是集短片論壇、展映、大師班、訓練營、表彰大會於一體的高規格專業影展。由海峽衛視發起創辦,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海峽衛視、東南衛視、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宣傳與影視發展部承辦,兩岸企業家峰會現代服務業及文創小組為支持單位。
專業平台,見證青春“野蠻生長”
作為專業的影展,IM兩岸青年影展邀請了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王小帥擔任影展評審委員會主席,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胡智鋒擔任影展學術委員會主席。陳玲珍、郝蕾、張大磊、耿軍、毛尖、李佑寧等兩岸電影人、導演、編劇及影評人、高校學者共同組成了本屆影展評委會。
經過初審與復審,共有36部劇情短片、14部非劇情短片,計50部短片作品入圍。這些作品呈現的一大特點就是多元:殘障人士的內心世界、少數民族的風貌,也有負笈美國的留學生求學生活、以色列年輕人的生活與生存故事……年輕影人把創作的視角投向社會現實,書寫更宏大、更深邃的人生命題與時代命題,這一點讓參與本次影展的評委們大加贊賞,認為本屆參賽作品相較於首屆整體水平又有了大幅躍升,顯示了青年電影創作人開闊的視角和成熟的表達能力。
王小帥說,年輕人“向著海風,野蠻生長”,IM不那麼“野蠻”,是有序地生長著。電影是文化的交集,是和平的、善良的靈魂在碰撞。電影在哪里,善良在哪里。伴隨著IM兩岸青年影展,平潭一定會被大家知道。希望IM兩岸青年影展能成長為最朝氣蓬勃的、最善良的影展。
胡智鋒說,IM兩岸青年影展在海峽兩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很多年輕人愛上平潭。相較於首屆,第二屆的入圍作品顯示出了青年影人更強的社會關懷、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示了大千世界豐富的生活景觀。
大師雲集,為青年影人授業解惑
促進兩岸青年的影視文化交流,為青年影人提供智力支持,本屆影展邀請了諸多影視行業前沿從業者和領軍人物,聚焦影視熱點、分享經驗智慧,舉辦了包括“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IM兩岸青年影展首屆影視產業發展論壇、“有福電影人”座談會和映後分享在內的20多場交流討論活動。
其中,首次開設的“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為本屆影展與CNEX的合作項目,面向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前120強選手征集長片項目。最終有8組青年電影人的項目進入訓練營,其中《迷失的撥浪鼓》(袁海濤)、《招待所》(楊娟)、《世媛》(張雨杉)三組榮獲“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優選提案,並獲得各十萬元的扶持資金;《狗王之死》(祁驥)、《我們這一家》(郭婉蓉)獲得CCDF選擇獎。
徐小明、唐大年、李睿珺、阿美、蕭汝冠擔任本屆影展“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的導師。導演王小帥和著名剪輯師廖慶松也為訓練營選手開設大師課。
此外,奧斯卡獲獎導演柯文思、著名編劇史航等也現身影展,與大家分享電影編劇的經驗與理念,幫助中國電影的“明日之星”們站上更高的肩膀眺望未來。
這一次,IM兩岸青年影展還迎來了一位特別嘉賓:知名主持人陳魯豫。她在影展中發起特色版塊“魯豫觀影團”,和青年受眾一起解讀紀錄片《九零後》,了解抗戰中的西南聯大的精彩校史。
“‘在IM不是終點,它可能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這句話放在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因為IM兩岸青年影展,我重新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我最大的收獲不是獎杯,而是知識范圍以外的東西——和其他創作者交流,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當然,從導師這里收獲得最多,他們提供了我解決現今困境的思路,也給了我未來創作的思路。我想和在座的青年導演們說:明年請一定要報名‘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獲“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優秀提案的青年導演楊娟說。
扎根本土,呈現“海峽”特色
近年來,福建省在影視產業發展方面動作頻頻,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落地廈門舉辦,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福州、西安兩地輪流舉辦。立足閩台優勢,在福建省電影局指導下,IM兩岸青年影展舉辦“有福電影人”座談活動,邀請福建籍電影人相聚平潭,共話福建影視產業發展未來;同時在全省舉辦“閩台電影展”特別展映單元,於福州、廈門、泉州、平潭等地院線展映多部兩岸優秀電影作品,用電影講好兩岸故事,為閩台青年影視交流搭建溝通橋梁。
在福建影視產業強勁發展的形勢中,致力於打造“影視矽谷”的平潭聚集了兩岸影視業界的目光,發布《平潭影視政策二十條(修訂版)》,為扶持影視行業發展帶來諸多利好。作為IM兩岸青年影展的主辦單位,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立足本土,通過影展平台,建立青年作者與產業發展有效結合的契機,有力增強了平潭作為兩岸影視產業發展先行區的人才吸附能力。
此次,IM兩岸青年影展除了在平潭舉辦展映、論壇、表彰大會等活動外,還邀請10所國內知名藝術院校學子來到平潭,進行了“從平潭出發”72小時極拍競賽,以青年的視角,展現平潭風土人情、歷史人文。
本次影展首次與兩岸企業家峰會現代服務業及文創小組聯合主辦IM兩岸青年影展首屆影視產業發展論壇,邀請眾多行業大咖就扶持青年力量、影視產業發展展開深入探討。
百萬巨獎,實實在在助力青年創作
創始之初,IM兩岸青年影展就因給予青年影人高額現金獎勵備受矚目。本屆IM兩岸青年影展扶持資金高達324.5萬元人民幣,為全球短片類影展的最高獎金。其中,“麒麟表彰”單元最佳影片扶持資金為30萬元人民幣,是吸引到不少青年創作者參與的驅動力。
獲麒麟最佳影片的導演艾麥提·麥麥提說:“30歲這年拿了30萬的扶持資金,這是不是意味著我人生的一個轉折?感謝IM兩岸青年影展,這對我的下一部片子非常重要,這筆錢我不會浪費,會花到應該花的地方。”
在本屆影展中,首次設立“堅持探索精神”表彰及“最具創意作品”表彰,旨在鼓勵影像表達手法有突破的青年創作人。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把IM做成全球華人高校大學生一定要參加的影展;希望看到兩年後、三年後,乃至五年後會有一個導演拿起國際大獎獎杯時,想起他第一個獎是在IM拿到的。”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主任、東南衛視總監洪雷說。
影展落幕了,但影響力還在繼續。今年4月,一場橫跨南北的“IM兩岸青年影展·青春放映”旅程啟動,行期至無限。這將成為IM兩岸青年影展長期放映的校園品牌。目前已經完成了17個省份、22座城市、70所高校、86場與學生面對面的分享,通過“展映+分享”,鼓勵更多的青年創作者勇於表達,增進優秀創作者間的溝通聯結,激發更多青年學子對於影視創作的熱情,建立IM兩岸青年影展與青年人心與心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