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閩台文化

福州這個古老的信俗,來源於閩越國的王子……

2021-11-26 16:54:28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 管澍

  白馬王信俗在福州民間家喻戶曉。白馬王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的典型神靈,也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的道教神靈之一。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白馬王的故事不斷演變、充實,成為閩越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王子射鱔 為民除害

  《三山志》記載:“昔鱔溪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尺,深不可計,距上潭五里。閩越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

  閩越王無諸之孫,閩越王郢的第三子騶寅,因好騎白馬,故號白馬三郎。傳說當時鼓山鱔溪有一條惡鱔,長三丈,殘害百姓,白馬三郎將它射殺,但自己與馬也被鱔尾纏住拖入水中同歸於盡。後人感念白馬三郎的功德,建鱔溪廣應白馬王廟奉祀紀念。

  白馬王祖廟總理、白馬王文化研究會法人代表鄭仁雙說:“騶寅當年在鱔溪為民射鱔除害,據志書記載和專家考證應當在漢初景帝年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

  明代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明代萬歷年間王應山編撰的《閩都記》、清代林楓編撰的《榕城考古略》等也都記載了白馬三郎為閩人除鱔怪的故事。其中,講述最為精彩的是清代小說《閩都別記》,文中白馬三郎不僅有名有姓,威名遠揚,還增加了白馬王除豹害的情節和除害犧牲的細節,使英雄形象更加生動豐滿。白馬王也由王子演變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成為世代官民推崇的充滿大愛的正能量神祗。

  隨著地方史志和民間傳說不斷創造,白馬王信俗內容不斷豐富,信仰系統不斷擴大,上承漢閩越王信俗,下衍五大元帥等部屬神靈信俗,影響遍及福州地區城鄉各地,並隨著移民播遷到台灣。

  閩越古廟 穿越時空

  境以靈著,地以人傳。位於晉安區鼓山鎮鱔溪的白馬王廟是白馬王信俗的祖廟,也是現今福州唯一留存下來的漢代閩越國時期的古廟,是福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1961年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跨越溪澗,拾級而登,來到鱔溪的白馬王廟,沿途可見宋、明、清的名人摩崖石刻。雖然這些摩崖石刻已苔花斑駁、字跡磨漶,但這條道路仿佛是一條由時光鐫刻的天然碑廊。其中,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所作的《福州鱔溪禱雨文》和宋代蔡襄所作的《祈雨記》尤為珍貴。

  原來,鱔溪的白馬王廟自唐宋以來成為祈雨聖地,白馬王被尊為“司雨之神”。因祈雨靈驗,白馬王曾5次受朝廷敕封(其中一次是王審知奏封為“弘潤王”),鱔溪白馬王祖廟由此成為官府祈雨的聖地。曾在福州任職的蔡襄、曾鞏等人都曾到這里祈雨,留下祈雨禱文。

  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射鱔台、深藏於峽谷里的鱔魚潭,以及附近的東山曲水流觴古跡和三月三越女踏青的風光旖旎處——由此,穿過時光隧道,仿佛能看到滿山紅葉里,白馬三郎英姿勃發,騎白馬一騎絕塵,曾鞏、蔡襄、程師孟、劉瑾、陳塏等人著宋明冠帶魚貫而上,吟

  念著祈雨祭神韻文的情景。

  情牽閩台歷久不衰

  據史料記載,漢朝末年,長樂梅花和連江一帶的先民遷徙到台灣馬祖墾荒,白馬王信俗隨之傳至馬祖,並逐漸被奉為重要的地方守護神,進而傳播到台灣各地。

  近年來,兩岸的白馬王信俗交流體現了兩岸之間血脈相連、同根同祖。白馬王信俗文化同陳靖姑、陳文龍、閩王王審知等信俗文化一樣,成為溝通閩台兩地民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鄭仁雙說,白馬王信俗以歷史記載為據,以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為紐帶,以鱔溪白馬王祖廟和海峽兩岸的眾多廟宇為物質載體,以祈福踩街迎神廟會、進香謁祖儀式、巡安會香等活動為表現形式,彰顯了白馬王舍生取義、為民除害、保境安民、造福百姓的人格魅力和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承精神。

      (記者 管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