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海青動態

台青分享在大陸打拼成長的故事:“海峽這邊的大陸有著無限機會”

2021-12-14 17:46:05來源:廈門日報

  “海峽這邊的大陸有著無限機會”

  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三位台灣青年分享在大陸打拼成長的故事

  廈門日報訊 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大會昨日在廈門舉行,兩岸基層民眾和各界人士代表赴會,現場內外處處可見兩岸鄉親聊家常的交流場景,大家說著閩南話、客家話,鄉音親切。

  比起往年的論壇大會,今年論壇大會的平台上,有著更多青春面孔。青年日益成為兩岸交流的先鋒,很多台灣青年不僅是兩岸融合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更是當仁不讓的支持者和擁護者。三位台灣青年代表在論壇大會上分享他們在大陸打拼成長的故事,精彩勵志,引發共鳴。

  “北漂”青年徐韜

  在大陸市場的“海洋”中如魚得水

  1993年出生的台灣青年徐韜,“北漂”4年,創造了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他說:“不跨過這灣海峽,你永遠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海峽那邊的台灣是有限的空間,而海峽這邊的大陸有著無限機會。”

  徐韜一直懷著創業夢想,大學讀了7年,中途創業三次。畢業時猶豫著要去美國發展,還是留在台灣時,大學同桌、大陸交換生鮑冠羽給了他第三個選項。徐韜說,當時,小鮑同學在台灣同學面前自豪地暢談大陸的共享單車和外賣小哥,讓他對大陸新興市場充滿憧憬。他決定到大陸看看。

  在北京,來自台北的徐韜和來自哈爾濱的鮑冠羽,成了事業上的合伙人。創業初期,他們經歷了不同地域習慣的磨合。這對來自天南海北的“海峽組合”,思維方式不同,幾乎天天“吵架”,卻又好得像親兄弟。徐韜笑說:“我們公司的官方語言是‘東北台灣話’。”他們經歷了不被投資人看好、公司資金鏈斷裂、甚至10個月發不出工資的種種慘況,在8平方米大的合租房里,只能天天吃泡面。徐韜自嘲,他們的創業初衷,是想讓每個普通人通過“小包智工”這個線上平台“隨時隨地找到更體面的工作”,然而他滿腔熱血地創業,卻越過越不“體面”了。他不甘心放棄,調整心態,下定決心接地氣,真正融入大陸的環境。

  2019年底,小包智工成功獲得了天使投資。“然而,緊接而來的不是喜悅心情,而是新冠疫情。”徐韜說,他第一時間接種大陸疫苗,見證了大陸各種有效的防控舉措和經濟復蘇政策實施。大陸出台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相關政策,讓他們的創業項目“因禍得福”。從去年至今,“小包智工”業務以每個月30%的速度增長。2020年,徐韜和鮑冠羽同登“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2021年,兩人再登“胡潤百富U30中國創業領袖”榜單。不久前,他們的公司再次獲得了最新一輪戰略投資。徐韜表示:“我們就是兩岸齊心、其利斷金的最好體現。”

  “見到大海才發現過去的自己一直活在‘魚缸’里,而這片‘海洋’就是大陸。現在的我如魚得水、魚躍龍門。”徐韜說,“來大陸的這幾年,我才發現可以大膽地做夢是幸福的,只要願意付諸實踐,在這里,夢想真的能實現。”

  “福建女婿”陳柏叡

  慶幸在最好的時代抓住機遇

  2002年,17歲的台灣小伙子陳柏叡在台灣參加“高考”,被台灣大學、台灣陽明大學和北京大學同時錄取,最後,他選擇了北京大學。臨行前,母親還在追問他:“你確定要去北京讀書嗎?”他的回答很堅定。如今回頭看當年的這個選擇,陳柏叡說:“我踏上一條幸運的人生道路。”

  陳柏叡在北大苦讀8年,完成了醫學本科和碩士課程,還贏得了一位福建姑娘的芳心。陳柏叡追隨愛人扎根福州,當福建在大陸率先開放事業單位招收台籍畢業生後,他成為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臨床醫師,成為福州市事業單位聘用的首位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台胞。在福州工作10年,陳柏叡在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不僅升級為副主任醫師、醫院的科研主力,還獲得福建五四青年獎章,獲評“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工作之余,他努力追求業務水平的精進,取得了同濟大學博士學位,代表中國科學家到意大利參加世界級會議,申請到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我們年輕人需要的是機會,是未來的無限可能。”陳柏叡表示,他很慶幸在最好的時代抓住機遇,成為祖國大陸千千萬萬個建設者中的一員,在祖國大陸生活就業的這20年經歷里,親眼目睹了一個真實的飛速發展的大陸,一個敞開懷抱給台胞溫暖和更多創業機會的家園,一個真真切切給台胞幸福感的祖國。

  “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林哲元

  認識祖國 認識自己

  華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林哲元,從台灣到大陸學習工作超過10年,從“台生”升級成“台師”。2012年,他從南京大學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台灣人為什麼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林哲元說,每次他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最直白的理由是,因為台灣學不到;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要“認識祖國,也認識我們自己”。

  在海峽論壇大會上,這位台灣青年與大家重溫在抗日戰爭、台灣光復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台灣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的感人歷史,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追求真理、救亡圖存,希望當代兩岸青年對國家、民族和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汲取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他以兩岸高校師生共同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開展脫貧攻堅深度調查,給台灣師生帶來震撼的例子,生動說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句話背後深刻的含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事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林哲元說。

  “今天祖國大陸的發展和進步,為廣大的台灣青年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成千上萬的台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就業、生活,他們是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的有力見證者。”林哲元說,希望更多在大陸求學生活就業的台灣青年擺脫“做客”心態,關心政治、關心社會、走向基層、服務群眾,在實踐中思考與觀察,把更多真實客觀的大陸情況傳播回台灣,幫助那些沒有機會來大陸的台灣朋友突破島內輿論屏障,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兩岸和平穩定,保護兩岸同胞共同家園。

       (記者 藍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