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家周瑛:百年木石見鄉情
2021-12-24 10:57:49來源:中國新聞網
鄉情·閩台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12月23日在福州舉行,周瑛三子周子薦在現場。 呂明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24日電 23日,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期間,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師范大學主辦,福建省美術館、福建省閩台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鄉情·閩台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首展“周瑛百年·山外山”在福州展出。展覽精選周瑛79幅木石多媒材及版畫創作,呈現了畫家自1970年至2000年近30年黃金創作時期的作品全貌。
周瑛(1922-2011),著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本名周林長,1922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8年畢業於福建師專藝術科(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前身)後赴台,1948年至1988年任台北師范學院(今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是一位影響台灣畫界的重要美術教育家。
鄉情·閩台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覽現場。 呂明 攝
在福建省美術館展廳現場,周瑛第三子周子薦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回顧周瑛的創作點滴和鄉情。他說,周瑛從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執教台北師范學院(今台北教育大學)40年,培養多位對對台灣現代美術產生深遠影響的畫家,他覺得自己就是個“教書的”,或者“畫畫的”。
“先父在福建讀書成長,遺願是把書畫送回大陸。他從不以藝術家自居,他只說,做藝術啊,修來世吧。”周子薦環顧四壁畫作說,父親2011年辭世後,他奔波兩岸,將父親畫作帶回大陸多次展覽,引起反響,“現在就是來世了”。
周瑛在台期間經歷坎坷,飽受磨礪,對台灣現代美術風潮有自己的灼見。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台灣地區重要獎項,並兩次入選堪稱世界三大展之一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周子薦說,父親周瑛的作品“都不是藝術市場的畫”,是父親對東方和西方藝術的多元探索。“這是一種文化咀嚼,他消化,內化,然後出來的東西,非常禪機又非常當代。”
鄉情·閩台書畫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覽現場。 呂明 攝
“周瑛藝術探索之路曲折而痛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師范大學台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李豫閩認為,周瑛可貴之處在於“抽象藝術有濃郁濃烈的東方哲思”。
記者在現場看到,周瑛畫作有原木材質的裝置藝術,有“石”塊印記的版畫,以及自然題材的油畫作品;有形跡可辨的具象,也有抽象的意象。李豫閩告訴記者,畫家創作所用的木料是產自台灣的檜木,或來源於彼時台灣大拆寺廟時的木材——有的作品中釘子洞眼清晰可辨。
“中國傳統哲學不強調具象,在現代主義的表達中,周瑛找到了一種語匯,用材料和裝置的方式表現出來。”李豫閩說,周瑛鎖定“木”“石”,“中國人對木頭和石頭的領略和西方人大不相同,有非常多的意味在里面”。
在李豫閩看來,當大陸藝術家還在抱守梅蘭竹菊的傳統文人題材時,周瑛從1959年已經開始探索現代藝術,開始搞抽象主義,“在探索中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進來了,這對大陸藝術家是一個很大的啟發”。
目前,福建師范大學台灣美術研究中心正集中學術力量研究大陸渡海美術群體。學術觀點認為,台灣光復後,台灣的教育系統從日式轉向大陸的過程中,周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培養出何肇蘅、霍剛、蕭勤、何政廣、李錫奇、倪朝龍、梁奕焚、林保堯等,這些弟子成為20世紀50年代台灣兩次美術運動“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的核心成員,對台灣現代藝術史影響至深。
李豫閩認為,周瑛畫作展現大陸渡海美術群體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遭際、應對和抉擇,“他的掙扎與困惑、蟄伏與綻放以及對家鄉的眷戀,可謂這一群體在台灣美術浪潮中的縮影。”
“周瑛的藝術,是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藝術,他極簡的作品表象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質,始終走在藝術創新的前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林守欽說。
福建師范大學曾於2015年為周瑛及其弟子在福州辦展。“這將是一個永續的展覽。”福建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曉紅說,此次畫展呈現的不僅是一份珍貴的人文遺產和文化寶藏,更熔鑄了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和民族情感。“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台灣當代美術的歷史傳承、發展圖景和藝術成就,更加深切地感受兩岸同胞血緣相親、文緣相承、藝緣相連的親情與溫情。”
(記者 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