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文廟掬儒學書香入台
2021-12-30 15:58:46來源:福建日報
左圖:泉州府文廟大成殿前的泮池 全幸雅 攝 右圖:台南孔廟大成殿(資料圖片)
走在福州的聖廟路上,一座氣勢宏偉的磚紅色古建築映入眼簾。門口石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字樣,彰顯出此處曾經的莊重與顯赫。這里,就是福州文廟。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承擔著傳承儒家思想文化與教育的職能。儒家文化在台灣島不斷衍播,閩台文廟建築作為儒家文化的載體之一,發揮著聯結兩岸文脈與情緣的重要作用。
日前,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典禮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在福州文廟、台南孔廟同時舉行。兩岸同禮,共同表達對至聖先師的敬意。
在陽光學院任教的台胞黃柏欽也受邀參加祭孔典禮。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參加台南孔廟的祭典。“兩岸共祭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是對中華文化的共同傳承,體現了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黃柏欽說。
300多年前,福建先民渡海赴台,也帶去了儒家文化。康熙三年(1664年),全台第一座孔廟在台南建立,鄭成功之子鄭經在台灣推行廟學教育,致力於傳播儒學文化、培養人才。在此之前,台灣還沒有比較正規的文化教育設施,台南孔廟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正式進入台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平台後,清政府在明鄭時期文廟的基礎上,將“台灣府學”設立於台南孔廟。於是,台南孔廟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最高學府。如今,台南孔廟的大成殿內仍懸掛著許多清代皇帝欽賜的御匾,其中有康熙的“萬世師表”、乾隆的“與天地參”、咸豐的“德齊幬載”等。
閩台兩地一水相連,台灣孔廟的創建與發展受福建影響很大。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何振良介紹說,一方面,大批福建人到台灣主持儒學的教務工作,並參與台灣孔廟的創建與維修工程;另一方面,台灣孔廟的建築規制多以福建孔廟為榜樣。
據史料記載,在清政府管轄台灣的200多年間,從福建各地前往台灣任府縣學教授、教諭、訓導的多達300余人,在“廟學合一”制度下,他們很自然地把福建孔廟的一整套做法帶到台灣。曾任泉州知府的蔣毓英在調任台灣首任知府期間,修建了兩座文廟。此後,台灣孔廟在建築形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文廟,其建築材料多取材自福建,建築師傅也多聘請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廟創建時,“由建造萬華龍山寺的泉州名匠王益順按閩南式建築風格設計,木石材料大都是當年從唐山運來的,有泉州白石及青斗石”。台南孔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時,不僅購買泉州石材,還聘請泉州名師精雕細琢,再運到台灣組合安裝,並增設泮宮坊、府學署等,形制與泉州府文廟幾無二致。
在泉州府文廟內,至今仍保存有“乾隆四十一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制”銘文的青銅豆三件,還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鑄,州同銜即選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和“台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銘文的青銅編鍾二件。這些器物是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台灣孔廟在泉州府文廟舉行祭孔典禮時帶來的賀禮,它們見證了歷史上閩台孔廟之間獨特的文緣關系,體現了台灣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閩台學緣,儒風同仰。2009年,首屆閩台孔廟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會上,泉州府文廟管理處與台灣台南孔廟負責人共同簽訂了“海峽兩岸孔廟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書”,建立兩岸儒學文化交流的雙向互動機制。此後許多以兩岸文廟為場域的兩岸交流活動相繼舉辦。
何振良表示,福建歷來在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福建文廟也始終在兩岸承擔著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我們將繼續加強閩台文廟間的交流合作,增強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助力中華文化代代相傳。
(記者 全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