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交流交往

兩岸曲藝名家聚平潭 良言善策話發展

2022-07-04 16:31:43來源:平潭時報

  2日上午,“一脈相承繼往開來——後疫情時代的兩岸曲藝交流與合作”研討會在平潭舉行。中國曲協主席姜昆,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楊發航,中國曲協副主席、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雲,中國曲協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藝術家籍薇,中國曲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曲華江,福建省文聯一級巡視員林瑞發,實驗區管委會二級巡視員黃良希參加研討會。

  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學者、藝術家就後疫情時期兩岸曲藝人如何拓展曲藝交流途徑、提升曲藝創演水平、強固曲藝理論框架、增加曲藝宣介力度等,展開了深入全面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籍薇從事鼓曲藝術近50載,曾先後9次赴台灣進行曲藝文化交流和研討。在她看來,後疫情時代對曲藝發展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電視上看到醫護人員逆向而行,奔赴抗擊疫情一線的畫面後,她便與崔琦、韓寶利等曲藝作家合力創作梅花大鼓《天使頌》,為白衣戰士鼓勁。“曲藝的芬芳帶著泥土味,曲藝的光彩折射現實人生。後疫情時代,人們似乎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和需求。我們應該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進一步發揮曲藝作用,創作出好作品。”籍薇說。

  研討過程中,不少專家學者、藝術家一致認為,後疫情時代曲藝對外交流和傳播方式更側重線上傳播,在新形勢下運用新媒介的技術和渠道進行全域傳播是必由之路。“近年來看到單弦、快板上了抖音,東西不變平台變,老傳統變成新流行,怎麼就不是好事呢?並且兩岸同根同源,兩岸曲藝交流能碰撞出更多創意,只要開放思想,善用各種平合,兩岸曲藝交流必然越走越好。”有著“相聲小花旦”之稱的台灣相聲演員姬天語說。

  曲華江表示,推動兩岸曲藝交流合作能夠增進兩岸曲藝界情感共通,同時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進而達到共同促進、共同提升。

  專家說

  中國曲協副主席、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 盛小雲:因“評彈”與“平潭”同音,盛小雲第一次來到平潭便倍感親切。“在平潭看到眾多學生對曲藝的熱愛,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曲藝的傳承。”盛小雲說,擁有年輕觀眾,就擁有了曲藝的未來,年輕觀眾的培養和專業從業者的培養同等重要。滿足當代的年輕觀眾,要遵循曲藝的自身規律,更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加上多元化展示手段,讓傳統藝術煥發嶄新的生命力。

  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委員 鮑震培:鮑震培建議,要提高對台灣曲藝的認知與共情,增進兩岸學術方面的交流,加強曲藝人才的培養,廣泛開展藝術實踐,豐富後疫情時代交流模式,進一步拓寬視野。“曲藝要突破狹小、‘偏安’格局,要避免和防止進一步淪為小眾化,加強文旅融合,拓寬非遺視野、國際視野等。同時,重視曲藝的原發性特征,鼓勵和發揮曲藝自娛、娛人的功能及形式上的創新等,切實加強曲藝教育,確保曲藝事業後繼有人。”鮑震培說。

  福建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楊雪莉:作為廈門市南樂團團長,楊雪莉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岸南音交流與合作。“危機孕育著時機,要積極轉變觀念,巧用新媒體,增加知識性、趣味性、普及化的傳播樣式,精心策劃,積極拓寬宣傳方式,讓南音文化輸出,交流‘雲上開花’。”楊雪莉分享道,南樂團去年通過雲展播、上線“學習強國”平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接下來還可以利用抖音號、視頻號等進行線上直播,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平台傳播,讓千年古樂南音飛躍海峽、遠播海外。

  福建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陳成凱:疫情背景下,曲藝展演催生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模式。陳成凱表示,線上藝術的勃興不僅是一個“自救”策略,更透露出一種長遠的發展趨勢。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當代藝術的審美方式與審美形態。只有坦然迎接和研究新技術,並將它轉化、運用到曲藝傳承中,才有可能使“曲藝+科學”真正熔鑄為新生的力量,為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找到一條新路子。

  平潭曲藝家協會主席 高名龍:“作為曲藝傳承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在傳承傳統藝術的同時,注重培養新人。”高名龍建議,還應與海峽兩岸曲藝同行們互相交流,提高平潭的曲藝水平,讓更多的觀眾從曲藝藝術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攜手推動海峽兩岸曲藝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