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惠臺政策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2023-08-31 17:11:21來源:中國平潭

20日至22日,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名閩籍僑青、海外留學生代表歡聚平潭,共赴“閩僑青年精英海絲情活動”之約。在一場場頭腦風暴、“雙創”對接、參訪考察中,大家圍繞“僑談兩岸融合 青春逐夢八閩”主題,共話“根與魂 夢與業”、兩岸融合發展新機遇,攜手許下“同心共圓中國夢,攜手奮進向未來”的美好期許。

戀祖愛鄉

戀祖愛鄉、造福桑梓,向來是閩籍華僑華人的優良傳統。

時隔三年,蔡國堅再次回到平潭。故鄉的海風陣陣,吹來熟悉的氣息,也吹來“說不完的機遇”。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平潭面臨的機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習近平總書記對平潭寄予厚望,我深有感觸。所以我回來了,打算為家鄉做些事。”熱情洋溢地推介家鄉後,僑青、英國商業聯盟總會執行會長蔡國堅分享起他的投資版圖。

“我計劃投資8000萬元,在平潭打造一個威士忌風情小鎮,一期專案已經啟動,每年從英國引進貨值4億元的威士忌;準備跟文旅集團合作,打造一個跨境保稅體驗店,用商流引人流,讓來平潭的遊客不出國門就能買到全球商品。”由於對家鄉愛得深沉,蔡國堅還將引進的第一款威士忌取名為“山風”(平潭簡稱“嵐”),並準備打造“山風”IP,助力家鄉經濟發展。

從“走出去”,到回故鄉,華僑精神在山海之間激盪。蔡國堅的腳步堅定,和很多閩籍僑商、華裔新生代一樣,向海而生,不斷成長。

華裔學者莊以仁是一位“僑三代”,從小生活在馬來西亞檳城的他,記憶裡都是中國元素,“爺爺奶奶說閩南話,沿街是漢字招牌,吃的是海蠣煎、米粉湯”。

1920年,莊以仁的爺爺莊木來從泉州“下南洋”,在馬來西亞開了一間餐館。“從小聽爺爺唸叨,‘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故鄉在泉州’,所以我對中國充滿好奇。”2020年,在僑務部門幫助下,莊以仁尋根成功,在惠安找到了“家鄉”。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很重要。泉州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資源,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和傳播文化遺產。可持續性遺產管理有助於經濟發展,這在英國已經得到證實。”作為數字文化和遺產專家,莊以仁希望為祖籍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很多人一生都沒機會來中國,但數字文化遺產能打破這種限制,讓全世界認識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

莊以仁給這個專案取了個浪漫的名字——“記憶之錨”,希望透過VR、AR等元宇宙技術,還原古老的文物,重建消失的建築,再現歷史和過往。“我被泉州師範學院聘為講座教授,接下來會帶學生去拍攝洛陽橋,用數字技術進行3D建模,把它變成元宇宙場景,在網上永遠留存。”

“希望跟上大時代的腳步,把企業做大做強,讓海外客戶都能享受到中國的好產品,然後也把國外的好商品帶進來,為家鄉做點貢獻。”世界福建青年菲律賓聯會秘書長蔡清景祖籍石獅,因故鄉情結,他回來創辦了食品廠,把魚製品、肉製品和水產品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祖國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想回到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活動中,每一位閩僑青年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回國理由,這些理由匯聚成一句話:心懷祖(籍)國、情繫桑梓。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共話融合

會場外,有一個臺味十足的攤位,一把把臺灣油紙傘五彩繽紛,吸引了不少僑青的目光,大家圍著臺青蔡金將聊得火熱。

臺青與僑青,因平潭結緣。雙方敘鄉情、話融合,恰恰是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定位的生動縮影。

“我來平潭6年了,這裡環境好,發展前景廣闊,希望在大陸能夠紮根。這次很多僑青來平潭,我想向他們展示臺灣的非遺文化,像油紙傘,也想找機會合作,把兩岸非遺推向全世界。”在平潭原鄉緣文化產業園區創業的蔡金將,期盼來個“僑臺聯手,唱好融合戲”。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懷揣同樣“融合夢”的,還有蔡國堅。因看好平潭對臺區位、物流等優勢,他正盤算著把總公司從英國遷回平潭,紮根“共同家園”做大貿易。

“在平潭建整合倉,把大陸產品運往臺灣,再從臺灣銷往全球;也可以把世界各地的貨品先運到臺灣,再從臺灣到平潭,然後銷往大陸各地。臺灣可以作為產業鏈的中轉站和重要一環,這樣就能凸顯我們的優勢。”蔡國堅信心滿滿。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兩岸融合發展,對我們開拓海外市場大有幫助。公司很多客戶都是臺灣同胞,我們一年賣到臺灣幾百萬雙筷子,佔當地筷子市場七成以上。”美國華人總商會紐約地區名譽會長王為航從事進出口貿易,公司在福建生產的竹木筷子走俏全世界,年銷量幾千萬雙。

僑青們行走在嵐島大地,處處洋溢著兩岸融合的活力,時時湧動著高質量發展的熱潮。“平潭跨境電商、對臺海運很成熟,打算在平潭註冊一家公司,產品可以從這邊走。”王為航說。

閩僑青年眼中的平潭機遇

世界福建青年巴西聯會副會長謝國忱也十分看好平潭的優勢。“平潭有政策優勢,一是過來看看有沒有跨境電商的投資機會,二是想跟其他僑青多交流,尋找合作商機。”

“這次回家鄉感覺一切都是新的,機會很多。我剛參加了海青節,再參加這次活動,觸動很深,僑胞也可以為兩岸交流貢獻力量。我希望以後能為兩岸融合發展做些事情,比如教育、青少年研學。”祖籍南靖的泰國文化經濟協會副秘書長司馬羽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