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二屆海峽青年節

代表委員熱議:閩臺合作,如何拓展廣度深

2014-01-17 12:03:52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李珂 李向娟

  福建日報訊 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剛剛過去的2013年,福建積極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其後續協議,實際利用臺資同比增長87.6%,閩臺貿易額同比增長7.4%,閩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取得這一優異成績,實屬不易,表明閩臺合作得到縱深拓展。代表委員們說,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閩臺合作面臨新機遇,也面對新挑戰。

  福建如何發揮優勢,進一步拓展閩臺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代表委員們認為,必須率先落實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ECFA後續協議,擴大投資貿易領域,促進閩臺產業深度對接,要強化親情紐帶的聯絡,加快平潭開放開發。

  “特惠”政策,須善用

  去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賦予我省一批先行政策,涉及金融、電信、社會服務、物流等諸多領域。

  協議對我省釋出多項利好,但應如何又快又好地將政策預期轉化為現實發展?代表委員們認為,應順勢而上,積極展開相關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務實推進閩臺現代服務業合作,推動一批專案對接落地。

  “應加快對臺物流通道建設,促進閩臺物流雙向投資合作。”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郭學軍建議,依託福建,發展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打造一批閩臺合作的龍頭物流企業。

  代表委員們認為,目前在閩臺資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為主,企業及品牌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有限。要加快閩臺產業對接轉型升級,透過健全兩岸產業搭橋對接機制,共同構建垂直與水平分工並行的產業合作體系,提高加工製造業的附加值。

  “閩臺產業對接方面,廈門、漳州、泉州還有很大空間待挖掘。”省人大代表、福州市城鄉規劃局局長陳勇認為,要主動招商,引導臺灣的龍頭企業過來。依託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合作,做大做強產業叢集。

  “閩臺海洋經濟可以全面拓展合作領域。”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柳紅建議,閩臺工業合作的重點應轉向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並加快在漳州、莆田、寧德、平潭等地建設一批兩岸現代漁業合作示範區。

  “親情牌”,要打好

  近80%的臺灣鄉親祖籍福建,這是閩臺合作不可替代的驅動力。如何強化閩臺親情紐帶聯絡?

  代表委員們認為,應推進對臺交流基地建設,發揮祖地文化連線兩岸同胞感情的特殊紐帶作用,擴大其對臺灣民眾的影響。

  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員會建議,精心培植天下媽祖回孃家等媽祖文化活動品牌;建立媽祖信俗源流館,作為兩岸媽祖文化對接交流和研究中心;將湄洲島作為兩岸事務的重要協商地,承接舉辦“海峽論壇”“生態論壇”。

  “福建船政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要做大做強船政文化。”省人大代表、福州市馬尾區委副書記許毅青建議,由省裡牽頭,在高校建立船政文化研究機構,挖掘船政文化,並推進船政文化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

  閩臺人才交流合作效應正隨著產業對接的深化而拓寬。代表委員們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臺灣優秀人才,打造“兩岸人才特區”,建立兩岸人才交流常態化合作機制。

  省人大代表、漳州天福集團觀光茶園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伯琪建議,擴大閩臺高校教育交流與合作改革試點單位和內容,推動職業高校學歷互認。

  省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道溪建議,繼續下放廈門本地居民個人赴臺赴金旅遊制證權,更好地發揮廈門對臺獨特區位優勢。

  平潭開放開發,要提升

  中央賦予平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使命。如何充分發揮平潭對臺的獨特優勢,吸引臺灣商界的關注與投入?

  代表委員們認為,平潭與臺灣地區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服務兩岸的主通道基本形成,平潭應進一步發揮優勢,加快建設功能更完備、往來更便捷的兩岸交流合作新平臺。

  省人大代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尤猛軍說,平潭將給予最高的定位、出臺最優的政策、拿出最好的地段,規劃建設臺灣創業園,爭取2014年底正式掛牌試運營。同時,啟動在幸福洋組團建設一個新的創業園。

  尤猛軍建議,積極爭取在平潭實施自由港政策,以強化與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互動聯動。他說,去年,我省已向國務院申報實施自由港政策,將積極跟蹤對接,根據有關要求抓緊修改完善相關方案。

  省政協委員鄭暉建議,借鑑臺灣義工經驗,在平潭成立兩岸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使兩岸在社會融合上找到著力點。引進臺灣成熟的社工機構到平潭合作共建,聘請臺灣經驗豐富的社工作為高階督導。一旦機構能夠獨立運作,改由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透過招標,開展社會服務專案。

  東南網1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李向娟)

  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剛剛過去的2013年,福建積極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其後續協議,實際利用臺資同比增長87.6%,閩臺貿易額同比增長7.4%,閩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取得這一優異成績,實屬不易,表明閩臺合作得到縱深拓展。代表委員們說,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閩臺合作面臨新機遇,也面對新挑戰。

  福建如何發揮優勢,進一步拓展閩臺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代表委員們認為,必須率先落實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ECFA後續協議,擴大投資貿易領域,促進閩臺產業深度對接,要強化親情紐帶的聯絡,加快平潭開放開發。

  “特惠”政策,須善用

  去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賦予我省一批先行政策,涉及金融、電信、社會服務、物流等諸多領域。

  協議對我省釋出多項利好,但應如何又快又好地將政策預期轉化為現實發展?代表委員們認為,應順勢而上,積極展開相關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務實推進閩臺現代服務業合作,推動一批專案對接落地。

  “應加快對臺物流通道建設,促進閩臺物流雙向投資合作。”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郭學軍建議,依託福建,發展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打造一批閩臺合作的龍頭物流企業。

  代表委員們認為,目前在閩臺資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為主,企業及品牌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有限。要加快閩臺產業對接轉型升級,透過健全兩岸產業搭橋對接機制,共同構建垂直與水平分工並行的產業合作體系,提高加工製造業的附加值。

  “閩臺產業對接方面,廈門、漳州、泉州還有很大空間待挖掘。”省人大代表、福州市城鄉規劃局局長陳勇認為,要主動招商,引導臺灣的龍頭企業過來。依託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合作,做大做強產業叢集。

  “閩臺海洋經濟可以全面拓展合作領域。”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柳紅建議,閩臺工業合作的重點應轉向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並加快在漳州、莆田、寧德、平潭等地建設一批兩岸現代漁業合作示範區。

  “親情牌”,要打好

  近80%的臺灣鄉親祖籍福建,這是閩臺合作不可替代的驅動力。如何強化閩臺親情紐帶聯絡?

  代表委員們認為,應推進對臺交流基地建設,發揮祖地文化連線兩岸同胞感情的特殊紐帶作用,擴大其對臺灣民眾的影響。

  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員會建議,精心培植天下媽祖回孃家等媽祖文化活動品牌;建立媽祖信俗源流館,作為兩岸媽祖文化對接交流和研究中心;將湄洲島作為兩岸事務的重要協商地,承接舉辦“海峽論壇”“生態論壇”。

  “福建船政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要做大做強船政文化。”省人大代表、福州市馬尾區委副書記許毅青建議,由省裡牽頭,在高校建立船政文化研究機構,挖掘船政文化,並推進船政文化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

  閩臺人才交流合作效應正隨著產業對接的深化而拓寬。代表委員們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臺灣優秀人才,打造“兩岸人才特區”,建立兩岸人才交流常態化合作機制。

  省人大代表、漳州天福集團觀光茶園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伯琪建議,擴大閩臺高校教育交流與合作改革試點單位和內容,推動職業高校學歷互認。

  省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道溪建議,繼續下放廈門本地居民個人赴臺赴金旅遊制證權,更好地發揮廈門對臺獨特區位優勢。

  平潭開放開發,要提升

  中央賦予平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使命。如何充分發揮平潭對臺的獨特優勢,吸引臺灣商界的關注與投入?

  代表委員們認為,平潭與臺灣地區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服務兩岸的主通道基本形成,平潭應進一步發揮優勢,加快建設功能更完備、往來更便捷的兩岸交流合作新平臺。

  省人大代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尤猛軍說,平潭將給予最高的定位、出臺最優的政策、拿出最好的地段,規劃建設臺灣創業園,爭取2014年底正式掛牌試運營。同時,啟動在幸福洋組團建設一個新的創業園。

  尤猛軍建議,積極爭取在平潭實施自由港政策,以強化與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互動聯動。他說,去年,我省已向國務院申報實施自由港政策,將積極跟蹤對接,根據有關要求抓緊修改完善相關方案。

  省政協委員鄭暉建議,借鑑臺灣義工經驗,在平潭成立兩岸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使兩岸在社會融合上找到著力點。引進臺灣成熟的社工機構到平潭合作共建,聘請臺灣經驗豐富的社工作為高階督導。一旦機構能夠獨立運作,改由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透過招標,開展社會服務專案。

  (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