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二屆海峽青年節

兩岸專家:南海屬於兩岸中國人 臺灣要行動起來

2014-02-24 10:54:57來源:環球網

  太平島

  【環球網綜合報道】“南海是兩岸中國人的南海”。21日臺灣《旺報》“南海新形勢下兩岸合作契機”座談會上,兩岸南海問題專家學者鹹認,臺灣在南海問題上要積極經營,行動起來,產生影響力。在“張王會”、“習連會”之後,兩岸在南海問題的合作上也有更大可為。

  大陸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中國社科院邊疆與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國強,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復國、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王冠雄與會,《旺報》總主筆戎撫天主持。

  主持人戎撫天在會上詢問,南海問題的和平處理原則及自由航行權,大陸是否能作明確宣示?臺灣最近討論,目前大陸方面看來會在南海成立航空識別區,將來商船的航行是否會出現限制呢?

  吳士存回應說,透過和平手段解決,這個原則中國大陸至今未變。“之前東海防識,美日韓都出現反對聲音,臺灣也跳出來反對,讓我不理解”。吳士存說,估計短時間內不會宣佈成立南海識別區。“南海周邊國家是東盟,中國沒有感覺到來自東盟的空中威脅,在南海沒有感受到威脅,短時間自然沒有這個必要。日本炒作是別有用心,臺灣不需擔心”。

  在南海問題對兩岸政治議題的推進上,吳士存指出,南海問題,和兩岸政治議題,應該是相向而行,因為兩岸南海合作關係到兩岸關係的最終走向,也關係到“臺美關係”、中美關係,所以只有納入政治議題,才能談出效果,未來南海議題和兩岸關係應該並行。政治議題越深入廣泛,對南海議題納入可能越有利,對合作推進也越有利。

  2月的“張王會”,與會者大多認為對推進兩岸南海合作是個契機、新渠道。吳士存說,大陸與臺灣學者的合作研究中提出南海形勢評估報告等作了3年,也辦起了大學生夏令營,“但是功能性的領域推不動。原想透過兩會把南海議題放進去談,但畢竟是白手套,然而現在有官方層級開始談,有這個管道,南海合作、兩岸共同命運的挑戰,‘張王會’是一次很好的起始。要力推將兩岸在南海合作的議題放進去”。

  在具體操作上,吳士存說,兩岸學者可講說九段線是如何產生,兩岸可加強合作,成立兩岸學術委員會,專門就九段線,基於兩岸歷史檔案,西方國際法,向國際說明九段線的性質。兩岸必須聯手透過NGO、智庫,提供證據,這是當務之急。另外,透過開放檔案,開放有關民國時期南海的檔案,支撐學術研究需要。

 

  劉復國認為,“張王會之後,已開啟兩岸新的渠道”。他希望在“張王會”之後能就南海問題功能性的領域,開始討論。“至少在臺灣,我們應該要形成內部共識,提到陸委會,在陸委會和國臺辦的討論對話當中,南海可作為討論議題。可以先從建立對話機制開始”。

  劉復國指出,過去兩岸互信不足,因為合作的深入有難度,因此,“講到兩岸實質合作,政治議題的討論,要能讓雙方共同提升。這個階段的合作,大陸可以去思考,在合作的過程中,要讓臺灣比較放心,除了中華民族一家的說法,要在實質上讓臺灣可以消除疑慮,讓臺灣知道我們投注這麼多,協助這麼多,到底得到了什麼”。

  王冠雄對“張王會”後,兩岸合作在南海議題上的進展表示保守態度,他認為,中國大陸的政策主導上比較單一,但是臺灣可能會連帶受到內部政治、選舉因素的影響。除非兩岸合作的建構,儘快的予以制度化,這樣才會使“張王會”的良好效益有進一步發揮的機會。

  王冠雄也在會上提出建議,他認為ECFA的概念,可以作擴張引用,兩岸間南海合作,應該放在制度性協商、制度性推動的長期合作架構當中。這比“張王會”的一次兩次會面,應會是更好的方式。李國強也特別期待在進入官方機制的保障之下,成立專門的委員會,能儘快協商簽署,進入南海經濟合作的框架協議。

  他指出,兩岸合作在南海議題上,是重要問題。南海對於大陸來講是涉及領土主權、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三大核心利益的重要區域。

  對臺灣來講,南海同樣具有戰略地位和安全發展意義。過去臺灣對南海議題沒有大的舉動和積極力量,既然現在看到了戰略價值和地位,兩岸合作,有利維護共同資源和利益,應趁著兩岸合作發展氛圍,求得共識、充分合作,共識的基礎即是充分的交流。南海合作在兩岸發展上,有許多的示範效應。在此基礎上,人文合作,資源彙整,資料分享等等,可以進一步擴大,在這樣共識基礎上,可以建立機制,納入兩岸高層的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