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育態度存落差 在臺大陸配偶教子左右為難
2014-03-24 17:50:13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3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大陸配偶第二代被稱“新臺灣之子”,由於學習能力強,普通話說的溜,閩南語也講的呱呱叫,反倒是大陸配偶學習閩南語較吃力,“新臺灣之子”成了媽媽的老師,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每月不定時安排親子導讀活動,藉由教學相長並培養親子關係。
視野廣闊 大陸配偶第二代語言強
“新臺灣之子”從牙牙學語時,跟著母親清一色講的是普通話,上了學跟著上鄉土課程,又學會了閩南語。但幾乎每年寒暑假都跟著母親回大陸孃家的這些小朋友,剛回到大陸家鄉,發音不準,幾乎沒人聽得懂他們在講什麼。大半月後,周遭環境的帶動,孩子的普通話準確了,又回到臺灣,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又走樣。
於是,這些住臺灣南部的“新臺灣之子”,個個會三種“語言”,普通話、閩南語、臺灣普通話,甚至一句話裡普通話穿插著閩南語。
一般來說,臺灣小孩搭機的機會不多,反倒是“新臺灣之子”因常跟著母親回大陸孃家,成了另類空中飛人。這樣的孩子視野相對廣闊,也比較活潑好動,來自雲南的大陸配偶白菊,她三個小孩成績名列前茅,牆上貼滿了孩子的獎狀。
大陸配偶嫁到臺灣,為了家庭經濟,都出去工作拼雙薪,孩子不是在託兒所就是交公婆帶,甚至留在大陸的孃家,親子關係反而疏遠。
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針對孩子語言學習,每月舉辦親子導讀,選擇優良讀物,日前在燕巢區圖書館舉辦的親子導讀,理事長湛秀英、分會長吳明輝唱作俱佳的導讀,又安排小朋友上臺表演,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往來兩岸的小朋友,語言天分的確比一般孩子強。
教育態度落差 大陸配偶教子好為難
對於上小學的新臺灣之子來說,老師是他們的靈魂,父母十句話常常抵不過老師一句話,老師牽動著孩子的人格發展,兩岸教育文化的不同,更讓臺商之子或大陸配偶的孩子左右為難,到底要把孩子送到那兒去讀書?
來自廣州的大陸配偶嶽兒,戶籍不在廣州,孩子在當地讀小學要繳交額外的贊助費,嶽兒擔心,贊助費的多寡,可能造成老師對孩子大小眼,同學之間也會攀比,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而臺灣並沒有這類的問題,於是將小孩轉到臺灣就讀。
另一名住美濃的大陸配偶林利常則考慮要將就讀初中的孩子轉到大陸就讀,她說,在臺灣讀書,講求快樂學習,但似乎太快樂了,缺乏競爭力,而且,學校的課程注重鄉土,缺少國際觀。
大部分大陸配偶對孩子讀書的要求是很嚴厲的,常掛在大陸配偶口中的一句話,“不好好讀書,就回鄉下種田去”,和臺灣崇尚快樂學習,尊重孩子選擇的教育態度有相當程度的落差。
高雄市“新臺灣之子”在校超過1/10的人數就超過5所小學,部分老師對大陸配偶及外籍配偶有著偏見歧視。
臺灣教育部門在3年前推動“火炬計劃”,透過教師研習、志工訓練,讓教師們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學習尊重、包容,以雲南省來說,雲南有26個少數民族,像傣族有不能拍肩膀的禁忌。不過,這項計劃限制“新臺灣之子”在校人數超過全校1/10才能提出申請,因此,仍以市區學校為主,未能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