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建設重在創新 厲以寧:廈漳泉早日一體化
2015-05-16 17:12:44來源:廈門日報
名片
厲以寧,1930年生於江蘇南京,北大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現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他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曾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並對“轉型”進行理論探討,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曾主持《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文/本報記者 江海蘋
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廈門日報訊
85歲的厲以寧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昨天上午,在近兩個小時的《新常態與經濟下行壓力的環境》專題講座中,他圍繞“什麼是新常態”、“關於經濟下行的壓力及其化解”、“經濟增長率是剛性指標還是彈性指標”等問題,侃侃而談。
釋疑
什麼是新常態?
“新常態,簡單地說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厲以寧開宗明義。
在他看來,前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不符合經濟規律,給社會帶來了資源過度消耗、生態過度破壞,產能過剩、普遍低效等後遺症,最後導致錯過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
現在講新常態,不但結構要走向合理化,而且要求用技術創新帶動經濟增長,而不是單純地追求速度而忽視生產質量。他認為,“沒有技術創新,經濟增長不可能持久。”
如何化解經濟下行壓力?
“經濟下行指的是經濟增長率降低了,與負增長沒有關係。”厲以寧分析說,經濟下行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注重片面增長而忽視了增長質量結構合理;二是國家經濟基數越來越大;三是國際市場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四是結構調整需要磨合期;五是技術驅動需要有相應的準備過程。
如何化解經濟下行的壓力?他認為,首先要適應新常態,其次要重在產品創新,“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向國際,把顧客留在國內。”
觀點
1
出口不是越多越好
出口越多越好,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觀念,因為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受到外部的封鎖、抵制,外匯很少,出口越多賺取外匯越多,可以買需要的東西。現在的情況變了,出口多,其他國家的進口就多了,出口就少了。這種國際貿易關係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應該轉變觀念,並不是出口越多越好,而是進出口基本平衡才好。
什麼是思路轉變?厲以寧舉了個例子。他說,自己在學校教學,每年都要與學生照畢業照,攝影師在照相前都會事先喊“1、2、3”,但是照出來的合照,還是會有人把眼睛閉上。大家試想,能不能轉變一下?拍照前,大家都先閉上眼,等攝影師喊“1、2、3”時,大家才睜眼,這樣,照片裡就沒有閉眼的人了。
2
市場是可以創造的
“任何行業都要懂得,市場是可以創造的,關鍵在於功能的變化。”在提及這個問題時,厲以寧透過對比十年前、後手機功能的變化來告訴大家,功能的變化帶來了市場。他說,現在用的手機跟過去的手機不一樣了,為什麼?功能增加了。10來年前只是作為通話,而現在的手機可以打電話、錄音、拍照、上網等等。
他還用“怎樣去和尚廟推銷梳子”的故事告訴大家,市場是可以創造的,關鍵在於開拓。即使看似沒有消費可能的地方,同樣也蘊含著無限商機,要多換幾種思維去看問題,要善於創造市場,“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3
不能違背道德底線
他指出,未來經濟發展要重視“道德力量的調節”。市場調節是無形的,政府調節是有形的,道德力量調節道是無形卻有形,道是有形又無形,因為它是靠自律,靠文化建設,靠鄉規民約來實現的。有了道德力量調節就有了兩個底線,一個是法律底線,另一個底線就是道德底線,人不能違背法律底線,也不能違背道德底線,所以在今後的經濟發展理念中,應該把這點看得更重要。
4
廈門應歡迎更多外地企業
“自貿試驗區建設,重點不在政策優惠,而在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尤其是制度創新很重要。”談及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的建設,厲以寧表示,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已獲批准,大有可為。福建應爭取早日實現廈漳泉一體化,做大格局,抱團發展,進而帶動全省一起發展。
他認為,對廈門而言,自貿試驗區片區建設,應大力發展金融。廈門應歡迎更多的外地企業,特別是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的企業到廈門發展,希望更多的外地銀行在廈門開展業務。在他看來,自貿區只是一個試點,現在來評價自貿試驗區為時過早,要十年後來評價。
5
釋放社會和諧“紅利”
“社會和諧紅利是中國最大的制度紅利,只有制度創新才能使制度紅利釋放出來。”他認為,加強社會管理,是為了治理,也是為了產生更多的社會和諧。
“社會和諧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社群做起,社會和諧紅利將成為我們最大的制度紅利。”厲以寧說,這兩天他在廈門發現很多社群服務組織掛牌成立,這就是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