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媽媽在榕打造“向往的生活”
2020-08-18 10:11:42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 王玉萍 葉嫻
“羊媽”官水琴(左)“豬媽”王佳凌在縣圖書館朴宿流通點展示友善理念。本報記者 王玉萍攝
上周末,“兩個媽媽”永泰朴宿又迎來一波新客人,3個家長帶著孩子一行六七人在這里體驗福州版“向往的生活”,度過一段難忘時光。
吸引他們前往“打卡”的,便是朴宿的獨特性。朴宿的主人兩個媽媽,一位來自台灣,一位來自大陸。出於對福州美麗生態景觀和田園生活的喜愛,她們退休後扎在永泰天門山腳下建起“兩個媽媽”朴宿,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與融合,與城里人共度綠水青山美好時光,與當地村民分享外面更大的世界。如今,這個兩岸一家親的特色空間,不僅為兩岸游客帶來別樣的民宿體驗,也在悄然改變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為鄉村振興添彩。
因子女結緣成摯友
退休後攜手到鄉村創業
“兩個媽媽”永泰朴宿位於葛嶺鎮溪洋村,距天門山景區約2公里。從福州驅車前往,在永泰東出高速後往洪山大橋方向行駛,過橋繼續行駛約3公里便到達。
朴宿共兩層樓。灰色的圍牆,獨特的門樓,外觀簡潔別致。推開小門,院里花紅草綠,一派生機盎然。登樓遠眺,藍天白雲下,青山蔥翠,梅樹環繞,心情也跟著舒暢起來。
這一切,離不開兩位媽媽的精心打理。“大羊媽媽”官水琴是福州倉山人,“小豬媽媽”王佳凌是台灣人,已在榕生活多年。因為孩子是同事,兩人在接觸中成了好朋友。
永泰是中國李梅之鄉,自古廣種青梅樹,其中溪洋村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在葛嶺鎮規模最大。每年11月至次年1月,這里的青梅花齊齊綻放,如同一夜飄雪,聲名遠播。去年初春,退休後的“羊媽”和家人慕名來到溪洋村賞梅,被當地的“慢”生活和白色梅海深深吸引,便萌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
這一想法和同樣退休的“豬媽”不謀而合。兩人很快租下緊鄰梅林的一處民房,希望打造不一樣的朴宿空間,彰顯兩岸一家親,傳播交流兩岸文化,傳遞友善,在快樂自己的同時快樂他人。
積極打造家文化
朴宿成溪洋村別樣風景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起初,農舍因長久無人居住,外牆斑駁不堪,屋內水電不通,十分破敗。兩個媽媽就自己設計、親自動手,在保留原生態的原則下,修葺舊屋、種植草皮、開墾菜地、建雞舍、通水通電通網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打造的朴宿環境清幽、窗明幾淨、水電網絡全通。
今年5月10日母親節,“兩個媽媽”永泰朴宿正式對外營業,吸引許多人前往“打卡”,寂靜的小山村也跟著日漸熱鬧起來。
在推動朴宿發展上,兩個媽媽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將各項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積極打造家文化,她們不斷提升軟件水平,精心准備海峽兩岸特色美食等,深受兩岸游客喜愛。
“我很多台灣朋友都很喜歡這里,他們也想在周邊發展。”“豬媽”告訴記者,由於看好大陸的發展環境,10多年前,她帶著孩子來到福州工作生活,如今,孩子已在這里工作並成家,“兒子一有空就來幫忙,家人看到我們在這邊生活得這麼開心,也很想搬過來”。
按照兩個媽媽的設想,未來還將依托朴宿這個載體,通過台灣團隊創意帶動,進一步挖掘天門山景區和永泰故事,從文創、伴手禮等方面打造出更多的IP,將更多永泰元素、福州元素傳遞出去。
是民宿又不止於民宿
傳遞友善資源共享
在跟記者聊天過程中,兩個媽媽說得最多的詞語是傳遞友善和分享快樂,稱這是她們打造朴宿的主要出發點。
“羊媽”清楚地記得,剛租下農舍那會兒,村里人對她們的行為十分不理解,說有錢沒地方花。如今,兩個媽媽已經很好地融入當地生活,朴宿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鄉親們的生活。
村里人從不理解到接納認可,傳遞友善和分享快樂起了很大作用。“我喜歡她們在這里,看到她們在,我很開心!”今年80多歲的許奶奶住在朴宿隔壁。她說,兩個媽媽來到村里後,給她家提供了很多幫助,她特別感激。
許奶奶的孩子在國外。今年4月的一個深夜,老伴突發中風,焦急之下,許奶奶撥通了“羊媽”的電話,“羊媽”二話不說,立刻開車將老人送往永泰縣醫院。因為搶救及時,老人很快康復。
這樣的友善事還有很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村里的孩子沒地方讀書,兩個媽媽主動聯系縣圖書館,在朴宿開辟出兩間房間,設立“永泰縣圖書館朴宿流通點”,供孩子們休閒讀書。她們還主動為村里老人測量血壓、想辦法幫鄉親們銷售農特產品……
如今,鄉親們的蜂蜜、雞鴨、西瓜等農特產品直接銷售給朴宿客人,再也不愁銷路。鄉親們也不時地給兩位媽媽送上“驚喜”:一碗暖粥,一盤香噴噴的八寶糍,一些放在門口的蔬菜、鮮筍……
“我們提倡友善鄉村的理念,我們常說,如果有一畝三分地,一分種花,一分種果,一分種菜,剩下一畝種友善。”兩個媽媽告訴記者,她們將繼續努力,爭取為當地帶來更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