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廈門:來自海峽兩岸的文化創想
2013-11-26 15:10:30來源:福建日報
“微風往事”音樂會,管絃樂隊的伴奏,讓音樂會別具一格。本報記者 王毅 攝
草地音樂會海報,草地音樂會是“音樂廈門”的公益音樂會之一。
2014廈門國際馬拉松的發令槍即將打響,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馬拉松將融入音樂的元素。為了籌備這場將於馬拉松同期舉行的“冬季戀歌”新年音樂會,位於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一角的“微風樂集”工作室這幾日顯得格外繁忙。
這群來自五湖四海,如今共同生活在廈門的人都有一個叫“音樂廈門”的共同夢想。他們的發起人楊慕,是臺灣最早的一批音樂創作人之一。
“從前我說的是臺語,現在我說那是閩南語,不管你是哪裡的朋友……廈門親像一首歌,咱們來唱給全世界聽,讓全世界聽見廈門。”在10月底的“微風往事”兩岸音樂會上,楊慕為廈門量身創作的一曲《廈門親像一首歌》,首次唱響了“音樂廈門”的宏大願景。
初試啼音:共同唱響“音樂廈門”
“梧桐輕輕搖,月夜繁星老,琴絃輕輕拔,抖落幾許年少。”雖然創作了周治平出道時的處女作《春天你來》,但楊慕與他從未謀面。10月27日,“微風往事”兩岸音樂會在廈門宏泰音樂廳內舉行,一曲歌罷,兩人久久相擁,讓音樂會的氣氛達致頂點。
除了周治平,音樂會的表演者、主持人、特邀來賓乃至調音師大都是楊慕的朋友和學生,參加音樂會的臺灣歌手,平均年齡超過45歲;而參加音樂會的大陸音樂人則是平均年齡低於26歲的新人,他們謀求“在新與舊的對話中,以音樂延續文化傳承”。
這場音樂會乃至背後延續整個10月的兩岸原創音樂節,都是楊慕此前在兩岸奔走數月的成果。
楊慕原名楊錦榮。上世紀70年代,臺灣的民歌浪潮開始風起雲湧,作為第一代校園民歌手,他便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三十年過去,這位已屆耳順之年、當年因“不諳世事、不善逢迎”而淡出音樂圈的音樂人,卻從去年開始著手發起一項空前的事業——打造“音樂廈門”原創音樂基地。
“推動‘音樂廈門’肯定不能靠一個人的力量,我希望能由更多的人來發起。”雖然音樂會個人色彩濃重,但楊慕只是將自己看成一個支點,“‘音樂廈門’的成功不必在我,我只是希望原創音樂基地的學生透過我現有的影響力有一個未來,乃至讓廈門成為音樂聖地。”
音樂會主持人、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執行院長郭肖華也是“音樂廈門”的發起人之一,在他看來,這場音樂會體現了“音樂廈門”計劃中的眾多創想。
“我們希望以流行音樂為突破口,然後逐步嘗試古典與流行、懷舊與時尚、音樂與文學等各種音樂樣式乃至文化形式之間的交流,這也符合廈門兼收幷蓄的文化氣質。”郭肖華表示,音樂其實完全可以獨立成為廈門一個新的文化業態,以及集合各類文化交融試驗的載體,而他們在這一系列探索之後的終極理想,就是將廈門打造成新民謠運動的發源地和音樂創作、人才培養、作品交易的基地。
鷺島新聲:為好歌重新正名
“廈門是音樂之島,鼓浪嶼更有琴島之名,但是請問這裡有多少民眾廣泛參與的音樂活動呢?”談到為什麼要發起“音樂廈門”,楊慕的一問揭開了尷尬的現實——
雖有深厚的高雅和古典音樂傳統,但以此為主流的廈門音樂文化一直存在曲高和寡的隱憂,而可供民眾廣泛參與的流行音樂又長期缺乏活力。
郭肖華分析,廈門可供流行音樂活動依附的傳播平臺有限,市場容量、人口基數、消費習慣等環境不夠成熟,音樂院校又一直偏重傳統、嚴格的師範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流行音樂人才的培養,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流行音樂文化的委頓。
這些現狀也被廈門市相關部門看在了眼裡。在得悉楊慕落戶廈門創辦了“微風樂集”之後,廈門市相關部門主動上門,表達了委託他推動廈門流行音樂文化的想法,“音樂廈門”計劃也由此萌生。
在楊慕之前,也有不少知名音樂人士帶著一顆理想的心來廈門追夢,但他們最後卻兩手空空地離開了廈門。於是有人總結說,廈門沒有音樂的土壤。“但你只要努力就會留下痕跡,就這方面而言,廈門的劣勢就變成了優勢。”楊慕分析,目前國內的流行音樂氛圍過於浮躁和媚俗,在一線城市開展類似的音樂試驗,很容易被其他的聲音湮沒。而廈門沒有深厚的流行音樂基礎,旅遊業也很發達,有需求也有條件形成融入大眾旅遊、生活形態的眾多音樂據點,並開展相對自由的創作和表演,培養出自己的音樂風格和受眾群體。
而在郭肖華看來,目前一味追求大牌、場面的音樂表演已經開始受到阻力,而民眾也開始呼喚更誠懇、更有故事的音樂產品,這對“音樂廈門”來說意味著良好的機遇,“如果取得成功,廈門將會成為跨越兩岸的音樂之城,‘美麗廈門’的內涵和氣質會更好地凸顯,‘音樂之島’也將更加名副其實。”
目前以微風樂集為平臺,“音樂廈門”已經吸引了上千名音樂義工,在微風樂集學習各種音樂課程的同時,他們也是“音樂廈門”公益音樂會的表演主體。截止到今年10月底,“音樂廈門”已經在環島路音樂廣場、中山路、會展中心等地面向各地遊客舉辦了40餘場公益音樂會。除了放在音樂廳的大型演唱會,廣場音樂會、學校社群巡演、小型主題音樂會等,都成了他們嘗試的物件。
創作精緻好聽的原創音樂,打造本土明星,讓音樂紮根,讓廈門市民隨時可以欣賞到好的歌曲,讓音樂真正變成廈門生活的一部分。這,才是楊慕理想中的“音樂廈門”。
成長煩惱:市場與文化的平衡
願景固然美好,但付諸現實卻需要在主流與原創、市場與文化之間做出精妙的平衡把控。
原創是“音樂廈門”的關鍵詞,但深知市場與音樂之間甘苦的楊慕坦言,如果簡單地把原創產品直接推向市場“肯定會死”,為了吸引觀眾,必須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翻唱帶動原創、由主流帶動小眾;此外,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企業的支援以及盈利模式,但過度商業化無疑又會危及文化的獨立性和創作質量。
“首先要化整為零,把‘音樂廈門’的品牌、創作和演出資源消化到日常表演中;其後會嘗試與有文化理想的大企業合作共同推出類似故事音樂會的活動;而在大型音樂節的策劃中,我們還會進行更加開放式的招商。”這是郭肖華構想的商業模式路徑圖。
而在唱片工業乏力,文化需求分眾化、長尾化的當下,“音樂廈門”能夠複製民謠運動的熱潮嗎?“我們當然不奢求用一種音樂形態複製當年全民式的狂熱。”郭肖華展望,“音樂廈門”將分別行銷不同的音樂風格,黏性吸引各種受眾群,例如用街頭式的公益表演吸引年輕群體,用狂歡式的沙灘音樂節吸引流浪獨立音樂人,用故事音樂會吸引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年觀眾……
目前,“音樂廈門”仍然處於公益化運作的階段,日常表演基本依靠幾十名穩定義工支撐。“作為一項帶有公益性質的事業,未來必須要藉助政府的力量,而廈門市相關部門也希望給予支援,但目前還沒有可供參照的扶持模式和通道。”郭肖華建議,“音樂廈門”完全可以借鑑廈門國際馬拉松的形式,由一家大型國企作為長期固定的合作伙伴,“讓‘音樂廈門’成為精神的馬拉松。”
無論如何,被所有“音樂廈門”發起人都認同的一個判斷是——“音樂廈門”需要商業,但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堅持和深耕細作,不管有沒有外界支援,都要堅守音樂的文化品性。
在署名為“老兵楊慕”的公開信中,楊慕這樣吐露心扉:“我需要大家的幫忙,讓這件事更有影響力,我需要夥伴,需要大家一起貢獻智慧,讓很多值得推廣的音樂重新被發現,讓音樂市場出現一股清流,讓華語歌曲市場多一種聲音,多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