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一屆海峽青年節

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文化季 大陸茶人阿里山取茶經

2013-12-06 16:54:31來源:海峽導報

  作為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文化季的一項重要活動,昨日來自大陸的30多名茶農茶商赴阿里山參觀茶園茶廠,學習其茶園管理、製茶工藝技術,同時尋找兩岸合作商機。

  臺灣阿里山茶素來為大陸民眾所熟知。大陸茶人交流團來到位於阿里山公路40-60公里路段,這段20公里長的路段沿線散落著上千戶茶農,他們都是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村民,其中100多戶生產規模較大的茶農組成了阿里山茶業生產合作社。該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育丞介紹,他們種植的阿里山茶,海拔高度在900-1700米之間,合作社下面設有茶葉產銷班,輔助茶農種茶、做茶、賣茶。

  大陸茶人對阿里山茶廠的生產裝置和流程控制非常感興趣。導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茶葉摘下後要曬青,從原有100%水分曬到剩下70%左右,移送室內陰冷萎凋,讓茶葉中水分慢慢散發到一定程度後,放入大大竹籠內搖青(也稱浪青),之後再放入炒鍋機殺青,在300℃高溫下炒8-10分鐘,出幹後形成毛茶。出乾的毛茶還要進行微溫捻揉,定型成球狀,茶廠便把這些球狀茶葉送往各家茶葉店,由茶葉店根據不同需求用輕火或中火或重火烘焙,挑出茶梗後復焙,最後精製包裝、出貨。

  福建農林大學茶學院副院長孫威江評價,阿里山茶廠的機器裝置比較精緻、人性化,加工品質穩定,茶葉外形漂亮、滋味濃厚,最後的包裝也很簡潔、雅緻,值得大陸同行借鑑。

  本次交流的另一重頭戲是商機對接。林育丞說,有些從東南亞進口的茶葉也打阿里山茶的牌子,一定程度衝擊了阿里山茶銷路。阿里山茶業生產合作社一方面規範產品標示,消費者只需用智慧手機一掃,就可得知茶葉的產地、農藥檢測、聯絡電話和地址等資訊;另一方面要積極把阿里山茶推廣到大陸,讓大陸茶友喝到真正的阿里山茶。

  福建農林大學茶學院副院長孫威江:

  製茶裝置更精緻更人性化

  這兒的茶園管理精細,修剪整齊,生態環境好,周圍都環繞著樹木,園相很好。茶農重視施用有機肥,茶樹壯,葉片厚,綠色濃郁,綠葉層比較厚,因而產量會比較高。

  這兒的茶葉加工廠都比較整潔,佈置衛生乾淨。加工的一大亮點是室外全天候曬青,因為上面遮蓋了有機玻璃,太陽很烈時可以擋住部分陽光,雨天時可以遮雨,陰冷天時可以透過中央空調系統對茶葉加溫萎凋,非常科學合理。另外,曬青布有孔,可以透氣。

  曬青後進入室內晾青環節,阿里山茶廠採用簡易自動化層架,有效減少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晾青數量。這裡的機器裝置比大陸更精緻、更人性化,例如晾青篩子邊框上用布包住,既避免手被刺傷,也延長了篩子使用壽命。

  整體而言,阿里山茶葉的加工品質穩定,外形漂亮,滋味濃厚,包裝簡潔、雅緻,很少像大陸茶葉那樣過度包裝。茶廠還重視文化建設,通常在建廠之初就會把相關的牌匾、獲獎證書掛在牆上。

 

  茶王擂臺賽審評專家蘇峰:

  環境建設好,文化實力強

  阿里山茶廠從環境建設、文化軟實力來看,要比大陸茶廠強。比如廠房周邊環境美化、衛生,廠房內佈置的文化內涵豐富,產品展示與推介更有系統性,服務人員很熱情,善於推銷產品。因此,大陸茶企要學習臺灣的健康安全衛生標準,使環境更衛生,佈局更合理。

  福建目前正在推動初製茶廠的清潔化改造,包括環境優美、裝置提升、產品改善等內容,很有必要過來向臺灣同行取經。

  此外,臺灣茶廠的精品意識強,寧可少做些,也要做精品。在4日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茶王擂臺賽中,進入決賽的30多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樣品,基本沒什麼粉末,十分乾淨、整潔,同一款的茶品品相基本一致。

  大陸茶企還要學習臺灣茶企的文化建設、營銷理念,學習其重視傳承的做法,同時阿里山茶業生產合作社有很強的凝聚力,在開展茶葉質量評比、服務茶農、組織學習交流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張傑:

  臺茶農可設股份公司與大陸茶企展開合作

  我公司目前與臺灣方面合作仍處在初級階段,主要體現在原料採購上,用臺灣茶葉製成了凍頂烏龍茶、阿里山烏龍茶、臺灣高山烏龍茶等3個牌子的產品,豐富了我公司茶葉系列產品。

  這次前來阿里山茶業生產合作社考察,對臺灣烏龍茶有了進一步瞭解,接下來雙方可以向合作中級階段邁進,比如合作建設基地,學習其農藥殘留控制技術,以及可以找到價效比更高的茶葉原料。

  現在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每年與臺灣的合作金額不到100萬元人民幣,等到年合作額達到500萬元之際,雙方就可朝合作高階階段過渡,開展戰略合作,包括共同研發產品、文創包裝、打造故事、市場鋪路等,這樣就覆蓋到整個生產、加工、行銷流程。

  臺灣茶精細程度佔優勢,大陸人對臺灣茶有新鮮感,然而臺灣茶除了天福品牌外,在大陸沒有較具影響力的牌子,主要原因是推廣不夠,長期以來渠道建設是原料供應式的。

  臺灣茶葉要利用大陸茶企的品牌、渠道優勢,展開強強合作,創造雙贏格局。目前臺灣茶農的鬥茶比賽與合作社模式,只是基礎階段,該由一些有較強實力的茶農組成股份制公司,集中推廣產品,並且與大陸茶企展開合作,這將是一條有效拓展大陸市場之路。

  必須看到,茶葉生產合作社是生產型的,公司才是市場型的,合作社只能抓生產力,無法抓品牌力。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蘭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