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首個青年新聞講習所在榕開講 培養優秀記者
2014-07-23 14:56:20來源:福州新聞網
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第二天
盧美松在講習所給營員們上第一課
福州新聞網7月23日訊 昨天上午9點28分,參加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的60名學子,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人:兩岸青年新聞講習所在三坊七巷福建民俗博物館成立。據悉,這是海峽兩岸共辦的第一個以培養優秀青年記者為目的的社會化、公益性、常設性機構。
兩岸青年新聞講習所由福州晚報、福建民俗博物館與臺灣中華日報社、財團法人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聯合創辦,是繼榕臺大學生新聞營之後,又一個兩岸攜手培養優秀記者的載體,目標是建成兩岸青年新聞工作者互相提攜、共同成長的平臺。
福建民俗博物館設於郎官巷內的二梅書屋,福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州日報社社長鮑閩在揭牌儀式上說:“三坊七巷的每一座建築都值得我們閱讀,每一座建築背後的歷史都值得我們去探索,也正是在這閱讀與探索中,我們不斷汲取著文化的滋養,而這正是一個優秀記者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這也是我們將兩岸青年新聞講習所設在這裡的原因。”
兩岸青年新聞講習所的大教室設在二梅書屋東落大廳,昨天連上三課。第一課是由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講授的《海上絲綢之路與福州》,由於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的主題之一就是展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調查,為此他的課被營員稱作“崗前培訓”。第二課、第三課分別是由兩岸資深媒體人胡鴻仁、江波主講的《新聞工作恰似人間燈火》、《做一個思考的新聞人》。每節課後,都有學生將老師圍住繼續請教。來自臺灣華梵大學的營員高豪佑課後表示,講習所的新聞課“平易近人,聽得懂、能駕馭”。
在得知講習所將為兩岸優秀青年新聞人舉辦新聞作品研討會、推薦會和新聞攝影作品展後,不少學生表示要爭取成為這裡的常客。記者發現,不少營員在與福建民俗博物館館長朱芳芳道別時,都說“還會再來”。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翁宇民/文 楊勇/攝)
相關報道:
榕臺大學生學習剪紙拓片
營員們在認真製作拓片
福州新聞網7月23日訊 昨天下午,在著名書法篆刻家鄧定劍和拓片高手王錕的指導下,參加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的營員們研習了福建民間手工藝。
昨日下午5時,在兩岸青年新聞講習所的第三堂課結束後,營員們按自己的興趣分組研習拓片和剪紙工藝。指導老師鄧定劍與王錕都出生於福州書香門第,鄧定劍獲獎無數,曾創作了五方皆為“中國之最”的巨印。王錕的爺爺王鐵藩是福建文物、文史、工藝美術三界專家,人稱“王老”,為保護福州歷史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他的父親王亞清也是文史專家,王氏拓片為王家祖傳工藝。
兩位老師在詳細講解及示範了“清碑”“上紙”等程式後,營員們分組手持鬃刷、拓包開始現場操作。但看似簡單的流程,實際操作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幾乎每一組研習拓片的大學生在第一次上紙和噴水時都會弄破宣紙,有的還得返工重來。不過,古樸而充滿儀式感的拓片過程,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墨香和傳統文化的魅力。營員們將各小組的作品裁剪成幾小塊,小組成員每人保留一塊,相約多年後再湊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另外一邊,剪紙小組的營員們也面臨不小的挑戰,好在在民俗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大家都小有成就,剪出了不少窗花圖案。
研習課後,每名營員獲贈了一幅蓋有“榕臺大學生新聞營”和“福建民俗文化博物館印章”的拓片作為留念。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陳鶴 特約通訊員 陳希雅 陳罕含 鄭雨萱 江柔妮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