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海絲文物展覽 兩岸大學生追尋福州海絲印記
2014-07-24 10:40:20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7月24日訊 雖然颱風“麥德姆”打亂了第五屆榕臺大學新聞營的營員到馬尾古港、晉安古道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印記的計劃,但頂風冒雨來到福建博物院參觀《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還是讓他們大呼過癮。
據瞭解,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的主題活動之一就是開展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調查。這種調查從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組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臺灣營員與大陸營員在機場相見的第一時間,大陸營員給臺灣營員戴上茉莉花環,有些臺灣營員就笑著說:“茉莉花就是2000多年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福州的。”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調查的第一站,就來到了長樂市漳港街道仙岐村,營員們走進擁有地下古宮、將軍殿、天妃殿、大王殿的顯應宮。在地下古宮巡海大臣——鄭和塑像前,營員們有的上前鞠躬,有的則拿著手機與鄭和塑像合影,並向好友現場“直播”。長樂人踏上海上絲綢之路前,都會去顯應宮請海神保佑。營員們參觀完顯應宮後,共同給它起了個別名“海上絲綢之路海神廟”。
兩岸學子還追尋著鄭和的足跡,來到長樂南山。那裡有鄭和史蹟館,也是佛、道教者朝拜聖地,用營員們的話說是“帶著崇敬之心踏步南山”。南山上的三峰塔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要不是閉塔整修,同學們都準備攀至塔頂。
昨天上午,在福建博物院,記者發現,不少學生用手機和照相機不停拍攝文物與展板,有的還掏出筆記本來記錄。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林灝洋說:“我生長福州,如果不是參加這次新聞營,我根本就不會知道從小就喝的茉莉花茶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與福州關係的印記之一。茉莉花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福州,聰明的福州人又讓它與茶融為一體,茉莉花茶再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地,福州港在清代還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港。”
西南政法大學大三學生林蔚葳說:“這次參觀深受啟發,我會根據今天看到的展覽,再從歷史書上、從福州城鄉去探索福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深遠關係。”
性格開朗的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學生鄭詩穎,多次邀請新結識的兩岸同學在展板前合影。她說:“展板上內容是我以後學習、研究的課題。”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翁宇民/文 楊勇/攝)
相關新聞:與大陸學生接觸後,臺灣學生感觸頗多
第五屆榕臺大學生新聞營昨日進入第三天,由於碰上臺風“麥德姆”正面襲榕,原定的參觀馬尾古港及船政系列古蹟等地的行程不得不臨時改變,福建博物院的室內參觀成為營員們當天最主要的研習內容。即便只是浮光掠影的瞭解,跨越數十萬年的福建古代文明還是讓兩岸營員感觸良多。很多抱著“找不同”想法來榕的臺灣營員,通過歷史的走廊,發現彼此之間更多的是相同。
許賀凱(銘傳大學):
像再上了一次歷史課
臺灣男生許賀凱在參觀的學生隊伍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福建博物院的解說員在講解萬國坤輿圖的作者時一時卡了殼,現場只有許賀凱立刻給出答案:利瑪竇,讓人對他的歷史涵養刮目相看。可仔細一問,他所學的專業竟然是和歷史沒什麼關係的保險專業。
許賀凱說,他喜歡瞭解歷史:“從小就喜歡瞭解一些以前的事情,比較喜歡看《三國志》之類的小說。今天的參觀,從舊石器時代看起,臺灣的歷史課本也是從石器時代講起,我像是再上了一次歷史課。如果現在我是記者,我希望可以向臺灣的朋友講述我這回瞭解的石器時代和海上貿易,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
黃虹元(臺灣交通大學):
兩岸學生有不少共同話題
文靜的黃虹元告訴記者,她所學的專業是人文社會,希望多接觸各個行業,確定自己以後發展的方向,“新聞領域我之前沒有接觸過,希望借參加新聞營的機會,多些交流”。
黃虹元去過不少地方,去年暑期去了四川,本月來到榕城,8月還計劃去內蒙古。“這幾天,兩岸營員們一起參觀一些地方,交流得不錯。昨天我聽了一些課,算是我第一次接觸新聞方面的內容,覺得挺新鮮的。我覺得,大陸的學生給我的感覺和印象當中的有點不一樣,大家的觀念都差不多啊,有不少共同話題。其實,在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沒有口音的差別,我都不太分得清檯灣營員和大陸營員。”
陳罕含(南京大學):
想從事兩岸交流的工作
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陳罕含表示,新聞傳媒是她的就業選擇之一。
“這幾天的行程讓我很有感觸,原來榕城還有這麼多的文化古蹟。透過新聞營,我發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獨特性和價值。”陳罕含說,“我覺得和臺灣學生還是有一些差異的,只不過多數是在詞彙上。另外,臺灣學生比較沒有拘束,想得也比較簡單。我認為,以後和臺灣學生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小,我以後想從事兩岸交流的工作。”
杜硯(華中師範大學):
想寫英文報道
在英語專業就讀的女孩杜硯對新聞很感興趣,在學校時就參加了英語的記者團。此次參加新聞營,她希望能鍛鍊下寫英文報道的能力,想把新聞營的相關稿件投給《中國日報》。
“我透過新聞營認識了很多臺灣的朋友,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在語言習慣上還是有些不一樣。如,我們說三百兆流量,他們說3“M”;同樣一部美國電影,我們翻譯成《速度與激情》,他們翻譯成《玩命關頭》。這種文化的體驗讓我感受很深刻。”杜硯說。
高豪佑(臺灣華梵大學):
想拍有關林則徐的電影
來自臺灣的高豪佑看起來很時尚,但興趣點卻在厚重的歷史,前日參觀林則徐紀念館的安排很對他的胃口,“林則徐紀念館一進館的那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看了特別有感觸,我想拍有關林則徐的電影”。
林如川(臺北科技大學):
大陸學生“蠻友善”
林如川來自臺北科技大學材料工程專業,職業規劃是當機師。他之所以參加新聞營,主要是聽說大陸學生從小就學習很多才藝,他好奇是否真的是這樣。
他覺得大陸的學生“蠻友善”,和他原先的想法有點不一樣,“我覺得大陸學生比較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相關新聞:福州的夜和人更勝於景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時間會慢慢消失,但記憶將永遠記住我們。”這是電影《小時代》中的旁白。21日晚,也是我和大陸學生初認識的晚上,大家相約觀賞電影《小時代3》。
這是我來到福州的第一夜,我慶幸我此刻人在此地,我和這些新朋友不再是陌生人,我們已手牽手、肩並肩同行。
來到福州的第二晚,我和大陸學生在KTV裡歡唱,沒有尷尬,我只看見大家臉上如花的笑容。
很難想象在臺灣之外,素昧平生的同齡人之間,竟擦出耀眼的火花。我的心已無法平復,也不想忘卻這段難能可貴的真心旅程。
原來,福州的夜晚、福州的人更勝於美景。擁有這兩夜,擁有這群朋友,我就擁有了全部。
(福州晚報特約通訊員 高豪佑 臺灣華梵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