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證力挺唐甘棠港在福州 專家:福州是海絲起點
2015-04-07 09:52:54來源:福州日報
福建曇石山博物館首任館長歐潭生。
福州新聞網4月7日訊 唐“東方巨港”甘棠港在福州——這是省政府特聘省文史館館員、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首任館長歐潭生去年以來重點研究的課題。2014年4月以來,本報曾多次報道其研究成果。一年來,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該觀點的論據日益豐富。
不久前,這一觀點再獲自然科學檢測結果支援。專家所認定的甘棠港闢港處——琅岐“金牌門”所採集的巖粉經檢測顯示,有高溫燃燒留下的歷史痕跡,與歷史記載相互印證。至此,“唐甘棠港在福州”之說已得歷史典籍考證、民間族譜、實地勘察及科學檢測四大主要論據力挺,環環相扣,形成較為完整的論據鏈條。他進而推論福州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論據一:《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
初步推斷甘棠港闢港於琅岐
甘棠港為閩王王審知所開闢。唐天佑三年,王審知在位時記錄其功績的《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當是最為貼近歷史真實的證據。去年3月開始,歐潭生著手研究的主要目標就是這塊碑文。
現置於福州閩王祠中的《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是這樣描述甘棠港的:“閩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盪漾以隨波,篙楫崩騰而激水。途經巨浸,山號黃崎。怪石驚濤,覆舟害物……賜名其水為甘棠港”。
歐潭生推敲:“港在古代為水道。碑文所指甘棠港位於江海通津,即閩江與大海的交通要道,也就是主航道。”“浸”字,他理解為動詞名詞化,在《周禮》《莊子》之中都有此用法,意為大水、沼澤、淺灘。聯絡到下一句“山號黃崎”,就是淺灘上有座黃崎山。當時,“島”字尚未普遍運用,會意理解,此“山”應為島。如此一來,他得出了此前一直被史學界所忽略的結論——“途經巨浸”就是“途經巨島”。
閩江口最大的島嶼就是琅岐島。查閱1931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載:“福州灣,當閩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島羅列,近則有黃岐、芭蕉、熨斗等島……”此處的“黃岐”就是今日琅岐島。歐潭生認為,“岐”與“崎”不過是地名在歷史中出現的字眼變化。加上福州為閩都,他初步得出結論,王審知闢甘棠港之處在福州琅岐。
金牌門全景。
論據二:琅岐及長樂族譜
記載琅岐港為甘棠港
去年4月,歐潭生帶領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的研究生赴琅岐實地考察。在琅岐龍臺村劉氏宗祠裡,他見到了福建劉氏族譜叢書《唐司馬參軍劉貽孫世家》,書中記載:“劉山甫,彭城人,隨王(審知)入閩的部將。謀勇雙全,王審知授其中侍郎,負責致祭連江‘甘棠港’。”
“接著,我們考察了琅岐鳳窩碼頭,碼頭對岸就是連江琯頭。琅岐的楊東漢先生認為鳳窩碼頭與琯頭之間狹窄的航道就是劉山甫致祭炸石修建甘棠港的地方。所以族譜中才有‘劉山甫致祭連江甘棠港’的記載。”
這一論斷在《長樂王氏族譜》有著更明確的記載:“劉山甫致祭連江琅岐港為甘棠港”。
此外,在福州話中,琅岐被叫做“牢耶”。歐潭生結合史實推斷,“牢耶”就是“劉崎”,與劉家在修建甘棠港工程中的巨大貢獻直接相關。
被高溫灼燒的金牌門紅褐色巖壁。
論據三:實地勘察
琅岐金牌門有大片岩石灼燒遺蹟
去年11月20日,歐潭生和黃榮春研究員一起再赴琅岐,從鳳窩碼頭越過荊棘山坡,攀上陡峭礁石,還搭船近距離勘察了琅岐島金牌門。
此前,黃榮春就認為:“琅岐島金牌山一側江邊有巖崖,靠近岸邊有塊高約10米,寬厚各數米的巨巖,呈褐色,故稱金牌。江水低潮時可窺見巨巖四周的岩石嵯峨,疑為閩王王審知為疏通江道命人在此炸開巖崖的遺蹟。”
“站在鳳窩碼頭,看著深不可測的渡口和對岸連江琯頭港,以及琅岐金牌山炮臺與長門炮臺之間的狹窄航道(僅387米,俗稱琅岐門),我們才真正理解了‘劉山甫致祭連江琅岐港為甘棠港’的含義。”歐潭生說。他列舉了《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對這段航道的描述:“閩江至琅岐島一分為二,循島北過琯頭,繞金牌,經南北龜出福斗山下,至芭蕉尾,凡三十里入海,即今通行之航道也。循島南過浮嶼,經崖石,出白猴嶼,凡二十餘里入海,即今所謂梅花江也。”由此可見在金牌門闢港通江達海之意義。
在勘察中,他們發現,琅岐島金牌門及其周邊一大片被高溫灼燒的紅褐色遺蹟十分醒目,與相鄰的灰色天然岩石截然不同。
《王審知墓誌銘》曾記載:“一夕風雷暴作,霆電呈功,碎巨石於洪波,化安流於碧海,敕號甘棠。”兩位考古專家據此推測,當年王審知為了疏通琅岐門的航道,派人在金牌門礁石上堆放樹木長時間燃燒,形成高溫,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時刻,傾盆大雨澆灌在滾燙的礁石上,山崩地裂,於是才形成了今天這種大面積的紅褐色灼燒痕跡,至今儲存完好。
灰色巖粉加高溫後變成褐紅色。
論據四:巖粉檢測
褐紅色岩石確經高溫加熱
為了印證這一推測,受歐潭生委託,前段時間馬尾區社科聯組織人員到“金牌門”採集了褐紅色巖粉和附近正常的灰色巖粉,送至中科院物構所(福州)化驗。該所博士生導師官輪輝及其學生吳初新利用業餘時間無償對巖粉進行科學化驗與鑑定,得出結論:兩件巖粉標本巖性和化學成分無區別,正常的灰色巖粉加高溫後變成褐紅色,證實褐紅色巖粉曾經高溫加熱。
歐潭生及黃榮春兩位考古學家的判斷得到了自然科學手段的驗證:琅岐“金牌門”系王審知開闢甘棠港時在礁石上用樹木燃燒形成高溫,在雷雨的作用下崩裂後留下的歷史遺蹟。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李冰修都江堰,就是用這種辦法炸開了寶瓶口。
層層論據疊加,答案呼之欲出:閩王王審知在福州開闢甘棠港。對於此次新發現,他建議文物部門儘快把“唐五代王審知開闢甘棠港碎石處”申報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海上絲綢之路增添新證據、新景點。
目前,歐潭生正和他的學生繼續蒐集資料,著手撰寫論文《福州甘棠港與海上絲綢之路》。應閩都文化研究會和福州十邑同鄉會之邀,11月他將攜該論文參加在馬來西亞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福州日報記者 卓文俊/文 俞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