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三屆海峽青年節

福州志士在臺抗日事蹟鮮為人知 榕臺學者呼籲立碑紀念

2015-04-08 16:24:51來源:福州日報

  鄭宗乾在向記者介紹在臺福州鄉親英勇抗日故事。

  福州新聞網4月5日訊

   核心提示:

  清明時節,緬懷先賢志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70多年前,日軍入侵,中華民族的土地上戰火紛飛,英勇頑強的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抗戰期間,不少居住在臺灣的福州人,曾與日本殖民主義者展開鬥爭,捨生忘死,大義凜然。

  資料記載,抗戰爆發後,在臺的福州鄉親先後發起成立“中華會館抗日救國會”和“三山抗日會”,以“三山善社”為掩護,明為行善,暗則保護抗日誌士,秘密反日抗暴。後被日軍發現,這群福州人在獄中堅貞不屈,不少會員被殘害致死。

  “他們,不應該被遺忘。”4月8日,80歲的鄭宗乾即將為他的新書《福州人在臺灣》舉行首發儀式。

  這是一本闢有專門章節記載福州鄉親英勇抗日的書。對很多人來說,這段歷史因時間久遠、資料非常有限,知之甚少。鄭老的新書也因此顯得敘述較為簡略。“這些抗日英雄事蹟感人,卻鮮為人知,實在不該。”鄭老有些心痛。

  近日,鄭老攜此書來到本報,希望向眾人揭開留臺抗日福州人的血淚鬥爭史,讓世人銘記,同時希望知情者能夠提供線索或資料,補全那段失卻的歷史。

  鄭宗乾正在翻閱史料

  塵封70多年的

  英勇抗日曆史

  鄭宗乾曾在福州市臺辦工作17年,因工作關係接觸了不少旅臺榕籍學者,也掌握了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

  “在翻閱資料時,我發現福州人在臺抗日的事蹟很感人,但歷史資料很少。”這群抗日誌士的故事始終牽動著鄭宗乾的心,他四處蒐集資料,“透過整合零散的資料,這段歷史也漸漸清晰。”

  他向記者展示了幾份民間史料,一份是《臺灣三山善社三山抗日會會史》,一份是出版於1966年5月15日的《福州同鄉會會訊》,還有《羅星塔》月刊等。“這些資料是臺灣友人帶給我的,記錄著福州鄉親在臺抗日的概述和部分代表人物的事蹟。”鄭宗乾說。

  其中,《福州同鄉會會訊》上刊發的一則《留臺抗日愛國同鄉罹難記》,是鄭老蒐集到現存最早的相關文字記錄。作者吳厚藩是福州螺洲鎮人,1946年去了臺灣,聽說了這些抗日誌士的感人事蹟,利用工餘時間調查走訪親歷者和知情者,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字記載,讓後人得以知曉先賢們英勇抗日、不懼犧牲的概貌。

  臺北福州同鄉會暨三山善社顧問鄭行泰對榕臺文史研究頗有建樹,他所作的榕臺相關文章,常被收錄於福州市政協編撰的《福州文史》刊物中。

  在鄭行泰撰寫的《八年抗戰旅臺福州人忠貞事蹟》一文中,也有這段歷史的描述。日據時期,臺北、高雄、臺南、彰化、花蓮等地均設立中華會館,會員大多數為福州人。但因日本統治,活動多受限制,唯有慈善事業可網開一面。散居四處的福州同鄉,多以慈善為名,如臺北三山善社由福州、閩侯、長樂、連江四邑同鄉創立,在今臺北市辛亥路三段,俗稱“福州山”集資購地,設立公墓為同鄉提供死後置身之地,每年舉辦集體祭祀活動。事實上,三山善社明為行善,暗則掩護忠貞,利用集會,密謀反日抗暴大計。

  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下,堅強不屈的福州人不得不轉入地下,秘密組建“三山抗日會”,延續中華會館的抗日事業,後設南北兩個分會,北區在臺北,南區在高雄。

  不料,1942年~1943年間,因民眾自發的抗日鬥爭缺乏謀略,言行不慎被日警發覺,旅臺榕籍鄉親再次被大批逮捕,在獄中遭受嚴刑拷打,有的折磨致死,有的致殘,有的自殘,悲壯慘烈。

  為了深入瞭解這段歷史,記者走訪了市檔案館、市政協、省臺灣文獻資訊中心等單位,也詢問了不少福建高校的史學專家,均未找到相關資料。透過多方找尋,記者終於在《福州市志》中找到了隻言片語的記載。

  據《福州市志》第八冊記載:福州人在臺灣各地都建有同鄉會,歷史最為久遠的是“三山善社”,成立於1909年。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在臺福州人的中堅分子,以同鄉會或慈善團體為掩護,透過各種形式,與日本的侵略者展開激烈的抗爭。

  《福州市志》中還提到:“據‘臺北市三山善社’調查,有據可證的因抗日被捕入獄致死的有12人,被捕生還者有19人。”

  出版於1966年的《福州同鄉會會訊》

  這些抗日誌士應該銘記

  “在我目前所得的資料中,記載著十餘位旅臺抗日福州人的英勇事蹟。他們用生命,譜寫了這段不平凡的抗日篇章。”這些名字,鄭宗乾早已銘刻在心。

  在1966年5月15日的《福州同鄉會會訊》,刊出了《日據時期福州留臺抗日愛國志士表揚特輯》,記載著郭尚清、林學檉、方幼祥等12位抗日誌士的姓名、照片和簡要事蹟。

  例如:北區會長、福州埔頭鄉人(舊地名)林學檉1942年2月被虐死於獄中;南區會長、福州塘池鄉人(舊地名)郭尚清1942年10月27日被捕,酷刑相加,終被摧殘致死,沉屍滅跡,屍骨無存;方幼祥,1943年7月8日被捕,在獄中僅十餘日即被釋放,體無完膚,奄奄一息,到家僅數小時即慘死。

  據《臺灣知識詞典》記載,陳發棐是福建閩侯人,1926年,他在臺北組織“中華總會”,任會館主席。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陳發棐等人積極協助福州鄉親返回大陸或將錢財送回大陸支援抗日。他們的行動,引起日本殖民當局的警覺。當年9月,陳發棐被捕,日本人要他發起親日團體,他一一拒絕。在嚴刑拷打面前,堅貞不屈。騙飲毒藥後,陳發棐於1939年10月釋放,兩天後毒發,壯烈犧牲。

  1993年12月,旅臺榕籍學者高嘯雲教授在《羅星塔》月刊199期發表的《黃斯模先生在日據時期英勇抗敵》一文中提到,“斯模先生激於愛國熱忱,糾集在臺志士,密籌抗日,予日本軍閥以重大之痛擊。1941年10月19日,由於事機不密,為日方緝捕施以酷刑,妹夫葉朝銓因此斃命於獄中。是役志士被捕者達一百餘名之多,幾乎全數被害。”抗戰勝利,黃斯模獲釋出獄,往訪昔日同志,生還者僅僅二人。

  兩岸文史研究者

  呼籲立碑紀念

  這些年來,鄭宗乾一直有個心願:“這些抗日英雄事蹟感人,卻鮮為人知,實在不該。希望有朝一日,榕臺兩地能考慮為他們立碑紀念,並聯合舉辦祭祀活動緬懷他們。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歷史不應忘記他們。”

  鄭宗乾告訴記者,留臺抗日福州人的歷史,鮮有人知,雖然他四處查詢,但卻找不到更詳盡的資料。近日,他所編寫的《福州人在臺灣》一書即將發行,他將自己瞭解到的情況寫在書中,並在書末留下通訊地址,希望知情者能夠提供線索或資料,讓他在有生之年盡力補上。

  “福州人在臺灣抗日的英勇事蹟,鮮少有人做系統陳述。《福州人在臺灣》一書提到了相關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可惜參與研究者少、敘述簡略,希望後續能更細緻地展開。”福建文史專家盧美松呼籲,希望由相關部門牽頭,藉助臺灣方面的力量,蒐集歷史資料、文物,尋訪先賢故事,兩岸新聞媒體可聯動採訪,全面系統地展現這些抗日英烈的生平事蹟,再透過展覽、紀念碑等形式在民間傳頌。

  臺灣學者、曾任臺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林衡道教授曾在《從“閩臺一家”談福州移民》一文中提出建議,有必要在臺灣,選個適當的地點,為殉難福州同鄉立碑紀念,要不然,福州先賢的抗日事蹟,日久為人所淡忘,就無法流傳下去。但這個建議並未得到重視,至今沒有下文。

  陳寶源家族故居,距今近百年曆史,現在是外人居住。

  記者尋訪先賢故里

  為了還原這段歷史,連日來,本報記者四處尋訪先賢故里,尋覓他們的生平故事。

  一開始,尋訪工作就遇到了難題。在文史資料中,記錄個人事蹟的只有《福州同鄉會會訊》中12名福州鄉親以及一些文章中提及的陳發棐、黃斯模等。然而,資料中,這些志士家鄉的具體地址交代不明,大多僅記錄“福建林森縣人”等;加上資料幾乎都是數十年前記載,隨著福州城市變遷,許多地名均已改變。

  “這批旅臺福州人和後人一般在臺灣生活,很少與福州鄉親聯絡。再加上年代久遠,絕大多數親歷者已經過世,後人相隔數代,很難知曉。”鄭宗乾告訴記者,他也曾經嘗試尋找,都是失望而歸。

  記者瞭解到,過去的“林森縣”大多在現在的閩侯縣和倉山區範圍內。記者聯絡了閩侯縣相關部門,被告知未找到這些志士的資料。記者諮詢了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將資料中提到的家鄉地址逐一陳列,儘量找到現在對應的地點。

  在多番比對下,記者初定了1個較為確切的尋訪地點,即留臺抗日誌士陳寶源的家鄉,記載為“福建林森縣臺嶼鄉”,可能位於倉山區建新鎮臺嶼管理區。據《福州同鄉會會訊》記載,陳寶源曾負責臺北一帶愛國同志組訓工作,後因事情外洩,被捕受刑數十次,堅強不屈,入獄四年後出獄。

  3日,記者來到陳寶源的家鄉,今天的倉山區建新鎮臺嶼管理區。在臺嶼陳氏宗祠內,有幾位老人當即表示他們記得,確有陳寶源此人。

  “陳寶源很小的時候,就隨家人去了臺灣建廠經商,他們家經濟條件較為富裕。”據一位89歲的老人陳寶鼎回憶,陳寶源約在上個世紀20年代去了臺灣,其他鄉鄰老人也回憶起,陳寶源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回到家鄉,但後來又去了臺灣。

  “陳寶源一家在當地頗有名望,十分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陳寶鼎老人說,宗祠內掛著的“惠及鄉鄰”的牌匾,就是在1934年,陳寶源的祖父陳志松捐獻一千銀元,在臺嶼後門山新建了臺嶼小學校舍,臺嶼鄉親為表感謝之情而立匾紀念,而此事也收錄在他們編寫的《臺嶼志》中。

  記者翻開《臺嶼志》看到,這裡還記錄著陳寶源家族的另一件事:“1936年,臺灣族親陳志松家族捐獻臺北宏生五金廠製造的消防救火器械。”記者發現,此處記載的“宏生五金廠”正與《福州同鄉會會訊》中所記載的陳寶源“在臺北西寧南路開設宏生五金行及鐵工廠”相吻合。

  “這個廠確實是我們的鄉親陳寶源一家開設,但是他在臺灣抗日的事,我們都沒有聽說。”陳寶鼎告訴記者,陳寶源後人均在臺灣,幾乎沒有回來。

  在臺嶼幾位熱心老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陳寶源的故居。這是一棟佔地數百平方米的磚木結構房子,距今近百年曆史,外表恢弘氣派,內裡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敗,但寬敞的廳堂依稀看出當年家族的輝煌。老人們介紹,現在這個房子已是倉山區保護文物,陳寶源家族的後人並沒有在此居住。

  在臺嶼鄉親的幫助下,記者聯絡上了陳寶源的侄女陳燕欽,她已有82歲高齡。“伯父已經去世多年,生前長期住在臺灣,我們與他的後人也斷了聯絡,對他的事情並不瞭解。”陳燕欽只是依稀記得,“當年,我有聽說伯父在臺灣進過監獄,好像是因為抗日活動。”

  此後,記者還嘗試尋找郭欽藩、林學檉等留臺抗日福州人的家鄉地址,但都因為地名不詳、城市改造等原因,暫時沒有收穫。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是當年這段歷史的親歷者、知情者,知悉福州人在臺灣抗日的相關資訊,請撥打本報黨報熱線83751111或透過新浪微博@福州日報、@福州新聞網fznews,或關注本報微信與我們聯絡。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福州日報記者 李夏薇 見習記者 劉君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