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詩人結束榕城採風活動 參加詩歌朗誦會
2015-07-23 10:43:17來源:福州日報
福州新聞網7月2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李夏薇)昨日上午,參加第三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海峽東岸青年詩人西岸行”的兩岸青年詩人,結束了3天的榕城採風活動,參加“海路詩語·兩岸漢詩源流交融與展望”研討會與詩歌朗誦會。大家圍坐在一起,結合自身詩歌創作體會,探討兩岸漢詩的源流與發展,紛紛表示感觸良多。
兩岸漢詩同源流
“兩岸漢詩同根同源,兩岸青年對於詩歌寫作的那份熱情,更是一樣。”臺灣青年詩人馮瑀珊祖籍福州,她的曾祖父曾在馬尾海關工作,這次回到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她難掩激動之情。“這次採風活動來到馬尾海關,我心潮澎湃,福州就是我詩歌的起源地!”
“漢語詩歌是沒有兩岸之分的。”福州青年詩人秋水說,兩岸漢詩源流和發展,都受到漢語言文化和外國詩歌的影響,而臺灣詩人對外國詩歌的學習時間更早,技巧性積累和吸收都更為豐厚,隨著兩岸詩人交流不斷深入,相互影響不斷加深,將共同對漢語新詩的進步發揮作用。
漢詩教育齊探討
漢詩的傳承離不開教育,研討會上,不少臺灣詩人牽掛著兩岸漢詩教育。
“從臺灣的現代詩教學來看,中小學主要仍是重在修辭和意義的理解,以考試為導向,沒有擺脫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和詩歌愛好者,高詩佳認識到臺灣漢詩教育的誤區,她認為,為了讓詩歌教學更活化,應該將傳統的語文式教學變為文學式教學,帶領學生品味詩歌之美。
臺灣青年詩人謝予騰也認為,目前新詩、現代詩的教學比較薄弱。他說:“一方面,人們在觀念上重古詩、輕現代詩,另一方面,教師在詩歌方面培訓不足,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很難透過課堂接觸當代文壇作品,加上考試壓力,造成在兩岸現代詩很弱勢,這是兩岸詩壇可共同探討的地方。”
兩岸新秀共學習
“視野大開,收穫很多。這次採風活動,讓詩歌成為我們的雙眼,仔細而深刻地看見福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90後”臺灣詩人曾貴麟說,在和福州青年詩人交流時,由於文化同源、地緣相近,覺得很親切,有許多地方可以互補學習。
福州青年詩人三米深認為,大陸的青年詩人更著眼於現實與反思,更加深刻、厚重、接地氣,但詩歌同質化較嚴重,臺灣青年詩人更關注個體情感,有更多哲學的思考,在表現形式的探索上走得更遠,“希望兩岸青年詩人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