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三屆海峽青年節

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奕廷:福州見證了我的成長

2015-08-05 11:41:50來源:福州日報

  “福州見證了我的成長”

  ——訪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奕廷

  ■福州日報記者張鐵國/文池遠/攝

  中等個子、壯實的陳奕廷,頭髮稀疏,亮堂堂的腦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位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辦公室內,桌上由晉安區委、區政府頒發的“納稅大戶”“納稅大戶獎金拾萬”牌匾十分醒目。

  “納稅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公司的效益還可以。不然自己養不活,哪有錢交稅啊!”陳奕廷滿臉笑容中透出幾分自信。18年來,從初出校園的學子到公司高層,陳奕廷說,福州這片土地見證了他的成長,成就了他的夢想,讓他有了施展抱負的舞臺。

  從大城市到“福州鄉下”

  現年44歲的陳奕廷出生於臺灣台北。結緣福州,源於早期來榕投資興業的父親。作為來榕的第一代臺商,陳奕廷的父親陳建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榕創業,在晉安區福馬路附近蓋起廠房。1997年7月2日,從臺灣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畢業不久的陳奕廷跟隨父親來到福州。

  “記得是晚上7點多下的飛機,那時候長樂機場剛投用,沒有燈,四周都是農田。”陳奕廷說,滿懷期許欲到大陸大展身手的他,看到這一幕心涼了半截。

  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汽車將他送到又一個荒涼之地——父親的工廠。據介紹,當時福馬路還只有2車道,四周都是低矮民房和農田。

  “我以前在臺灣喜歡吃麵包,到福州後,麵包店非常少,而且不好吃。像沃爾瑪之類的大賣場,那個時候都沒有,生活很不方便。”陳奕廷坦言。

  “福州的發展速度太快了!”陳奕廷說,僅四五年時間,沃爾瑪、永輝、新華都等大賣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城市變化日新月異,道路變寬了,交通更發達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我後來就捨不得走了,在這兒找了物件、成了家、生了孩子,把家安下了。”說起這些,陳奕廷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從“拍腦袋”到“精打細算”

  到父親的公司後,由於對紡織印染業一竅不通,陳奕廷決定到各部門學習。“一個部門一週,連續做了3個月,我虛心向老員工、主管們請教。”陳奕廷說。

  當時,他發現公司在管理上十分“粗放”,由於對客戶訂單沒有進行精確計算,只是“拍腦袋”式的大概測算,經常造成生產的貨物或多或少,或交貨不及時,給客戶供貨帶來不便。

  陳奕廷覺得,如此生產,要麼造成成本增加,貨物積壓,要麼因生產量少影響供貨,在信譽上大打折扣。於是,他決定從此處“開 刀”,與部門負責人一起探尋辦法。他請來軟體設計工程師,公司的電腦從僅有2臺增加到20多臺,遍佈每一個車間,進行精確測算,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

  “原料採購也是這樣,不透明,當時都是由各個採購主管說了算。”陳奕廷經過多次實踐,發現同一材質的原料,有的商家出的價格更低,品質更好。於是,他提出“貨比三家”,使原料費用當年就省下30%。

  精確計算,還讓公司打贏了一場反傾銷調查的戰役。陳奕廷說,2004年下半年,公司是當時全中國出口歐盟最大的3家紡織印染企業之一,歐盟感到,其較低的價格擾亂了當地市場。然而,短短一個月,當歐盟官員前來調查時,為公司建立的完整資料臺賬所折服。

  從部門主管到公司副總

  陳奕廷說,有一次染整部主管辭職後,他便向父親主動提出擔任該職務。“上任後發現,許多員工在‘磨洋工’,好多事一個人就可以幹好,卻有兩三個人在幹。‘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的現象很普遍。”陳奕廷經過調查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獎懲機制沒有建立健全。

  “我想,在這兒上班的員工都想多賺錢。那好,我給他們機會!”陳奕廷隨後召開部門員工大會,將部門現狀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分析,擬出臺獎懲制度,獲得員工們一致認可透過。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人員雖然精減了三分之一,但更精幹了,待遇也提高了,工作反而完成得更好。

  這樣的現象,在其他部門也不同程度存在。於是,陳奕廷又主動請纓,擔任染整部、織布部、管理部等多部門主管,在不斷提高公司裝置科技含量的同時,精簡員工,從以往的800人,減至目前的450人,公司年營業額從當初的數千萬元,發展到如今的近3億元。他也一路升遷,當起了公司副總經理,同時擔任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我算是和福州一起成長起來的。是它,見證了我的成長!”陳奕廷話語之中充滿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