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渡臺曲》兩岸血緣情
2015-12-24 09:52:33
歌仔戲《渡臺曲》劇照
“一隻小白鷺,一飛五千裡;一隻小帆船,一程三日暝。一隻小布袋,包著神主牌,保庇阮唐山過臺灣,平安來起居……”輕緩悠揚而略帶傷愁的一首《渡臺曲》,唱盡閩南先民渡海墾臺的艱辛與苦難,也讓臺下的觀眾感懷萬千。在12月15日舉行的第六屆福建藝術節暨第二十六屆全省戲劇會演閉幕式上,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作表演的大型歌仔戲《渡臺曲》,在參演參評的50臺劇(節)目中脫穎而出,與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演出的劇目《大稻埕》同時榮獲劇目一等獎,並獲得劇本、燈光、表演、音樂、舞美等多個單項獎。
接地氣也接人氣
從福州領獎回來的第二天,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就把《渡臺曲》的編劇林志傑叫到辦公室,繼續探討如何進一步打磨劇本,他們只把獲獎當成一種鞭策。
《渡臺曲》以清代中期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大遷徙為歷史背景,書寫閩南人黃海英渡海赴臺遷徙墾荒的一段經歷。劇中主人公黃海英和妹妹阿秀到臺灣謀生,不料兄妹失散,黃海英被閩南籍林厝人交換為賽夏族的活人祭品,卻因禍得福被頭領收為義子;其妹阿秀也被客莊少莊主所救。多年後,兄妹偶遇,誰知喜相逢卻成離別恨,妹妹在閩客械鬥中被當年的林厝家丁所害。眼看一場腥風血雨就要傾覆,最終在化干戈為玉帛、以和為貴的人文情懷感召之下,已成為賽夏頭領的黃海英放下復仇之刃,促成閩、客與賽夏族人的和睦相處、合力墾臺。
這是廈門歌仔戲首次演繹“唐山過臺灣”那段歷史。在5月的試演中,讓人耳目一新的清朝和少數民族服飾裝扮、傳統又有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跌宕起伏的劇情都把觀眾深深吸引。謝幕後,幾個主角被觀眾團團圍住。之後,幾個歌仔戲戲迷QQ群、微信群都在討論《渡臺曲》。一位戲迷說:“熱度空前,第一次,大陸歌仔戲彷彿迎來了‘造星時代’。”
“用歌仔戲來演繹臺灣題材,是最接地氣了,因此也最能引發共鳴。” 一位臺商感慨地說,《渡臺曲》反映了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曲折經歷,故事的結局正好契合了兩岸當前的和平主旋律。
只為“靠自己的骨頭長肉”
與前幾次獲獎作品不同,此次《渡臺曲》除了導演是外聘的外,編劇、音樂、燈光、舞美等都是首次啟用研習中心的青年才俊。
就拿劇本來說吧。一開始,決定採用《渡臺曲》這個劇本就引發較大的爭議,就連飾演一號男主角黃海英的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副主任莊海蓉都坦陳自己起初是特別抗拒的。
“當時只是從一個演員的角度來看劇本,覺得劇本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如人物個性不明顯,唱詞感染力不夠,事後想起來其實是對新人真有點過於苛求。”莊海蓉說,後來投入劇情了才發現,這恰恰更能激發演員找到“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表演潛力。比如有一場戲是黃海英跟妹妹相遇時,妹妹有一大段唱詞,飾演哥哥的海蓉起初不知道要怎麼去充實這段“空白”。後來,她突發奇想,在舞臺上轉了一圈,頓時給了導演靈感,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伴隨著靈動的旋律就這樣呈現出來。
除了劇本問題外,大家最大的擔心就是用新人,會不會砸了廈門歌仔戲多年來經營起來的美譽度。 但幾經研究,最後還是從立足長遠、培養本土青年創作人員出發,決定音樂、燈光、舞美全部採用新人,但仍由老一輩師傅指導。
“起用新人,由老一輩指導,既體現了新老傳承,也有利於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廈門市文廣新局局長林進川表示,培養更多土生土長的創作人才,要“靠自己的骨頭長肉”。
邀請戲迷來“挑刺”
實力的團隊、精誠的溝通、大陸知名導演的打造……《渡臺曲》從一開始就有了叫好又叫座的基礎。
從劇本創作到演出過程中,《渡臺曲》從未停止過修改、完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唱詞,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專家和主創們都反覆進行推敲、打磨,僅圍繞劇本修改的研討會、座談會就有不下10場。而導演、演員、音樂和編劇之間的互動溝通,邊排邊改等,則更是不計其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演過程中,研習中心還特地組織廈門歌仔戲戲迷會成員現場觀看,並特別邀請廣大戲迷對劇本和演出進行“挑刺”,跟主創人員進行座談。
“黃海英復仇時面臨的矛盾糾結是多層次的,除了新仇舊恨和族群矛盾,還有兄妹倆先後都被同為唐山過臺灣的閩南人所害。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內心的糾結尤其疼痛,處理上可以往這方面深入。” “如能在復仇時穿插一段林夫人講述當年祖輩因閩客械鬥所造成的傷害,不僅有助於劇情的銜接,也能為黃海英最終放棄復仇做一些合情合理的鋪墊。”“妹妹被殺死後,黃海英應該是急著報仇,哪裡還有心情回憶妹妹幼時的點點滴滴。”……戲迷們的“挑刺”和建議,主創人員都認真記錄,有一些建議在後續的修改中還得到採用。
莊海蓉說,戲迷觀眾的 “挑刺”都很有見地,說明經過多年的培育,戲迷們的鑑賞水平提高,“這讓我們主創人員備受鼓舞”。
來源:福州日報 林澤貴 林世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