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四屆海峽青年節

兩岸“表情包大戰” 網友從互嗆神轉折到聊人生

2016-01-29 14:25:46來源:海西晨報

兩岸“表情包大戰” 網友從互嗆神轉折到聊人生

兩岸“表情包大戰” 網友從互嗆神轉折到聊人生

  大陸網友自制表情包被台灣網友贊有創意。

兩岸“表情包大戰” 網友從互嗆神轉折到聊人生

  近日,兩岸年輕網友圍繞熱點問題在社交網站上展開的一系列互動,引起廣泛關注。由於主要方式是大家通過發“圖片表情”互嗆,於是這場妙趣橫生的“掐架”還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戰”,一時成為兩岸網絡搜索熱點。更有趣的是,一些大陸和台灣年輕人,還彼此聊出“感情”來了,話題也從“互嗆”變成了聊美食、聊大陸劇、聊人生……這樣的“神轉折”,進而又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感慨與共鳴:兩岸畢竟是一家人嘛。

  對此,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台籍教授施沛琳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兩岸語言文化原本就相通,在了解了彼此後,從互嗆到情感交流的轉折時間就更短了。正如有些網友的評論———在這個虛擬空間里,字符、表情包飛揚的背後,是兩岸青年對深度溝通的渴望。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多元、開放、充滿活力的網絡文化正深深影響著兩岸青年,在跨越網絡了解對方時,也讓他們越來越親密。

 

  兩岸青年互相了解 主要靠新聞

  “交流‘表情包’也不是壞事,只要有交流的意願,總比兩個人都不說話強。”聊到最近火熱的“表情包大戰”,來自台灣新北29歲的黃威宇說。他向記者介紹,台灣的朋友聊天也會用表情,不過是用官方自帶的表情比較多,像大陸這樣自己加工創意的不多。

  黃威宇是今年5月來到廈門的,目前正著手在湖里區經營自己的咖啡館。來大陸半年多,他的手機里安裝了微信、微博、臉書等各種類別的通訊和社交工具。他告訴記者,由於兩岸年輕人常用的通訊軟件並不全一樣,在台灣了解大陸的同齡人主要通過新聞媒體。

  “像‘土豪’、‘富二代’這樣的詞我們都是從電視上了解來的。”黃威宇說,雖然現在台灣的電視上越來越熱播大陸劇和一些大陸綜藝節目,但像《武媚娘》、《甄嬛傳》這樣的古裝片以及《我是歌手》這樣的唱歌節目,對年輕人中間流行什麼,呈現得較少。“這種不了解一直持續到我真正來到這邊創業,用起了一樣的通訊軟件,一起吃飯聊天,才慢慢了解到大陸同齡人新的一面。”

  與黃威宇深有同感的還有來自台北士林區的羅鼎鈞,今年29歲的他目前在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在讀博士。5年前,他曾作為交換生在大陸求學,那時起,他便發現大陸的同齡人和他以前想象的不一樣,大陸多元、開放的網絡文化也讓他深受吸引。

  網絡多元互動 拉近兩岸青年

  來到北京求學後,羅鼎鈞發現,大陸的同學都愛用微信,不僅用它聊天,也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生活、聯絡感情。為了能通過網絡更拉近兩岸青年距離,羅鼎鈞有一個和大陸同學一起運營,名為“兩岸青年”的微信公眾號。“注冊這個公眾號的初衷是想配合宣傳我們的一本游學攻略,後來粉絲越來越多後,慢慢成了大家交流的主要陣地。”

  現在,這個名為“兩岸青年”的公眾號已經有了1萬多個粉絲,分布在大江南北各個省市。除了每天推送兩岸青年動態、發布青年觀點、創業就業新聞外,羅鼎鈞更會用心整理很多好玩地道的台灣旅游攻略給大陸的朋友。

  在羅鼎鈞看來,公眾號能這麼快擴散,恰恰也因為兩岸的青年志趣相投。對此,黃威宇也告訴記者,“雖隔著海峽,但兩岸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都差不多”。他說,很多有趣、惡搞的影片在台灣和大陸傳播得一樣火熱,也因此帶出了不少像hold住姐這樣在兩岸都能火一把的“網絡紅人”。

  他說,現在各個門戶網站都會自制網絡偶像劇,由於網絡觀看方便,他在台灣的朋友也會關注這些網劇。“最近有一部網絡偶像劇就是兩岸共同制作,有一半的演員來自台灣,我們一直在追劇。”作為打算在廈慢慢深耕發展的台青,黃威宇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兩岸年輕人都很有想法,各有優勢,網絡這麼開放,就一起制作好的作品。”

 

  線上互動熱絡 線下舉辦沙龍

  “很多兩岸的交流活動都有固定的時間地點,但是在現在,網絡卻可以跨越這個時空距離,隨時隨地可以了解對方。”施沛琳表示,隨著時代發展,網絡正是拉近兩岸青年距離、增進相互了解的最好工具。不過,她說,兩岸通訊軟件不一樣確實帶來很多不便,“現在大陸幾乎人人用微信,台灣使用的比例還不高,應該讓兩岸溝通更密切。”

  那麼,兩岸青年如何從網絡走到現實中相互了解?羅鼎鈞告訴晨報記者,他們“兩岸青年”的粉絲團,除了網絡上的互動熱絡外,更有不少線下聚餐活動。而他和其他幾位朋友合作辦的“兩岸青年觀點論壇”,不僅有微信公眾號,更是經常舉辦“台青之友”為主題的論壇活動,邀請兩岸青年朋友發表觀點,並請到兩岸的老師來點評。回台灣時,他甚至手寫了300多張明信片,一一寄給很多未曾見面的大陸青年朋友。

  雖然目前微信公眾平台做得熱火朝天,但在羅鼎鈞看來,網絡雖拉近了兩岸同齡人的距離,但真的要了解彼此,卻有著更好的方式。“中國有句古話叫‘見面三分情’,再好的網絡交流,都比不上大家見面聊天、吃飯,甚至融入彼此生活。在來清華大學念博士之前,我對同齡人的印象是模糊抽象的,難以想象現在成為這麼親密的朋友。”除了感激網絡便利外,羅鼎鈞說,青年人之間的真心誠意才是最珍貴的。

  (晨報記者 劉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