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四屆海峽青年節

兩岸攜手,讓公益更有力量

2016-06-17 11:09:11來源:福建日報

  兩岸公益事業根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共通之處,又各具特色,需要相互交流、借鑒。11日,第四屆兩岸公益論壇在廈門召開,兩岸公益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社區公益與社區營造、青年公益與社會發展等話題展開探討。同時,大家還一起走進廈門公益機構、社區,直觀感受兩岸公益合作帶來的成效。面對面的溝通、零距離的體驗,讓大家形成共識——兩岸攜手,公益更有力量。

  公益,以社區為載體

  12日,兩岸公益機構代表、專家學者,來到海滄區海虹社區。剛下車,大家就被一陣悠揚的歌聲吸引住了。循聲而去,是社區內的一座下沉式廣場。原來,廣場旁有一間戲曲社,社員們恰好在排練。據海虹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下沉式廣場原本閒置許久,後來在居民的建議下,改造成了一所集休閒娛樂、學習提升、精神營造、自我服務於一體的社區居民大學。在社區大學里,除了戲曲社之外,還有書畫攝影興趣班、琴音培訓班、花卉栽培班等數十種課程。而課程的老師均由志工擔任。

  雖然是第一次到海虹社區參觀,但不少台灣嘉賓表示兩岸社區大學相似,這種場景很熟悉。台灣永慶慈善基金會顧問呂啟倫表示:“兩岸社區都面臨老齡化、老人空巢、社區服務不足等社會問題,大陸的社區公益不滿足停留於社區服務中心、活動平台等硬件建設,而注重心理關懷與服務,這一點跟台灣的社區很像。”

  事實上,以社區為載體開展公益事業,海滄借鑒的正是台灣經驗。大陸首家台資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活躍著一支志工隊,其中三分之一成員是台胞,他們的經驗為公益活動走進社區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兩岸義工聯盟輪值主席王世偉說,基於長庚醫院志工服務隊的先進經驗,海滄相繼建立了朝陽行動義工隊、居家養老義工隊、關愛未來義工隊等多支公益隊伍,並成立了聯盟,最終形成了“台胞+社工+義工”的志願服務常態模式。

  對此,台灣公益機構代表感嘆道,以往認為大陸社區公益服務起步晩、發展慢,其實大陸公益機構活躍,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全面,這值得台灣借鑒。據了解,目前兩岸公益組織已從最初的建立聯系、推動合作、互學互鑒,發展為形成聯動機制。“這種機制,讓兩岸公益機構交流合作更順暢。”王世偉如是說。

 

  公益,讓青年唱主角

  兩岸青年日益成為公益創新和實踐的主體。因而,青年公益與社會發展也是今年論壇討論的重點之一。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孔維在調研中發現,比起物資,師資結構性短缺才是貧困山區學校的最大問題。然而,一些公益救助還停留在捐款、捐物的援助階段。他因此跨界發起傳夢公益基金,創新性地設立“資教工程”公益項目,立足於本土資源和本土文化選聘農村師資,從而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這個做法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研究院高級顧問梁春曉的認可。在他看來,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公益機構需借助大數據加快轉型,提高救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重新認識公益要有大的視野和智慧,因此公益離不開青年的參與。”他說。

  信息時代下,更多的青年在嘗試公益的創新與轉型。清華大學學生教育扶貧協會會長何家傑表示,清華學子已跳出支教的局限,將公益同專業結合起來。比如,電機系學生利用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為貧困地區的小學帶來持續可靠的電力供應;環境學院學生則前往中部偏遠農村,搭建生物慢濾池,幫助農村人口解決健康飲水問題。

  資金一直是公益機構面臨的最大難題。“公益與創業並不沖突。”台灣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善財講師吳鴻明說,台灣的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所得盈余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這與大陸青年的嘗試不謀而合。梁春曉舉了兩個例子:“古村之友”是一個以古村保護與活化為使命的非營利公益型社會組織,作為一個具有互聯網社群精神的社會組織,它通過不斷開展公益與商業的互動,實現公益與商業相互造血;而在新疆喀什援疆的5位年輕人,利用互聯網幫助維吾爾農戶銷售天然農產品,復購客戶約5萬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成為一個有溫度的社群。

  對於兩岸青年來說,公益是一件減少疏離、形成合力的事。與會的兩岸嘉賓們表示,希望兩岸青年能夠繼續交流,攜起手來,讓公益更有力量。(本報記者 潘抒捷 劉深魁 楊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