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四屆海峽青年節

52名大學生上中華文化研習課 兩岸學子共制同心燈

2016-07-29 15:36:39來源:福州晚報

  ■本版稿件由記者葉繁、陳堅、鄢斌、林歡歡采寫,圖片由記者楊勇攝

  福州晚報訊 前來參加第四屆海峽青年節·第七屆榕台大學生新聞營的兩岸32所高校的52位學子代表,昨天上午在福建民俗博物館,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習課,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當指導老師,兩岸大學生完成一份出色的作業:共同制作“兩岸青春同心燈”。據悉,這是兩岸大學生合制的第一盞大型五彩宮燈。

  由來自大陸16所大學和台灣16所大學的52位同學組成的第七屆榕台大學生新聞營,昨天來到位居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首的三坊七巷,走進郎官巷的福建民俗博物館,上了以“文承一脈 情傳兩岸”為主題的特殊一課:研習中華傳統文化。

  該活動由福建省文物局、福建省閩台文化交流中心、台灣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台灣中華日報、福建民俗博物館與本報聯合舉辦,以文化互動體驗為主,以傳統文化展演為輔,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體驗,使兩岸大學生能深切感受福建文化,增強兩岸青年的文化共識和“兩岸一家親”的認同感。

  研習課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漢服漢禮課、宋代茶道課、端午粽子香包制作課、傳統燈籠制作課,還有福建民俗博物館為海峽兩岸學子精心准備的拜師禮課。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主辦方將課堂設在集民俗文物研究、修復、保護、管理、交流、展示等工作為一體的民俗博物館;教學方式方面,不是集中上課,不是一人講眾人聽,而是分成若干組,每組均配有指導老師,手把手教同學怎麼做,並在指導過程中將歷史文化娓娓道來。

  昨天研習課最大牌的指導老師,是八閩燈王鄭祥霖。鄭祥霖來自花燈世家,世代在南後街扎花燈,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制作傳承人。鄭祥霖最拿手的絕活是扎舞龍燈,他扎的舞龍燈結實美觀、經久耐用,深受福州周邊縣市百姓的歡迎。但因課時原因,他無法教同學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通常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的舞龍燈,他昨天教的是扎中國傳統宮燈。他說:“兩岸大學生若想學做舞龍燈,我都願意教。”

  鄭祥霖教得仔細,學生們也學得認真。在他的指導下,兩岸大學生共同制作了一個五彩宮燈,並為之取名“兩岸青春同心燈”。第七屆榕台大學生新聞營全體營員、指導老師與工作人員在“兩岸青春同心燈”上簽名,此燈將被福建民俗博物館永久收藏。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學生陳超然說:“民俗體驗非常直觀地讓兩岸大學生感受到厚重的福建傳統文化。這種親身體驗加深了大家對福建傳統文化的認知。”

  主辦方代表、台灣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董事長丘昌其的一段話,讓兩岸營員沉思許久,他說:“20多位台灣大學生來福州好幾天了,為什麼沒有思鄉之情,因為這里就是故鄉,因為我們擁有相同文化,穿越了血脈和空間的距離。我們希望兩岸青年能長期持續交流,進而融合出文化新元素,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