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美業牽手,綻放美麗商機
2016-09-06 09:34:22來源:福建日報
近年來,以美容、美發、美甲等為代表的美麗產業,在兩岸風生水起。台灣美業起步較早,尤其在醫學美容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有限的市場、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也讓台灣業者積極求變,尋求與大陸業者合作
東南網9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呂玉英 楊衛玲)
台灣美業進軍大陸
林瑞芳是漳州市美發美容化妝品行業協會會長,從業超過20年。2010年,她帶隊前往台灣考察。在台北,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台灣美麗產業的繁榮。
“當時,大陸的醫美業剛剛起步,但台灣早已遍地開花,絕大部分生活美容機構都已經向醫美領域轉型。”林瑞芳說,光是台北忠孝東路上的美容整形一條街,就至少分布著200家醫美機構,並形成了連鎖模式。
“台灣美業深受日本、美國和歐洲的影響,無論是技術還是服務水平都與國際接軌。”台北市女子美容商業同業公會經營顧問林榮茂表示,台灣美業起步較早,最具代表性的是醫學美容業,自上世紀70年代便已出現,如今已成為台灣美業的一張名片。
受台灣美業影響,大陸游客正成為台灣市場的重要消費群體。台北市女子美容商業同業公會會長游易霖表示,2012年,台灣方面開放核准的美業機構,以“健檢醫美”為事由,申請大陸人士赴台。此後,大陸愛美人士便成為台灣業者爭搶的香餑餑。一組數據顯示,當年赴台的258萬名大陸游客中,便有5萬人專程赴台進行醫學美容。
“當前,福建的不少美容機構都與台灣醫美診所形成了合作關系,為本土客戶提供對接服務。”林瑞芳說,帶客戶去台灣接受醫美服務,已成為大陸不少傳統美容機構的重要業務之一。
另一方面,大陸的美業市場,也處處可見台灣元素。“早在10多年前,島內知名的曼度、名留、小林等美業連鎖品牌,便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投資設立分支機構。”游易霖稱,除了西進投資,更多的台灣業者通過考取大陸從業資格證,進駐大陸美容機構執業,而“台灣制造”的美容美發產品也被大陸美業機構廣泛使用。
閩台業者攜手合作
走得越來越近的兩岸業者,也開始尋求合作。在他們看來,雙方聯手,能夠實現雙贏。
“台灣很早就與日本、歐美等美業發達地區合作,每年11月份,我們都組團赴當地學習。”游易霖表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台灣美業在技術、經營管理、服務水准、人才培訓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善的體系,但島內市場畢竟有限,愈演愈烈的行業競爭讓不少從業者不堪重負。
閩台美業合作,首先從福州、廈門開始。2014年,福州成立海峽兩岸美發美容醫療產業聯合會,當年便吸引了超過20家台灣企業加盟。同年,廈門舉行了以“繽紛兩岸·時尚廈門”為主題的海峽美博會,為閩台業者搭建互動平台。
作為後起之秀的漳州,也加入了陣營。今年5月13日,漳台美業從業者聯合發起了一場美業發展論壇。“漳州美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全市相關企業數量突破3000家,但不少企業的經營管理仍然較為粗放。”林瑞芳表示,這次論壇為本土從業者帶來了行業最新理念,這讓漳州業者大為受用。
從業近30年的文柏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我的美發店因為市場定位不准,走了不少彎路。”文柏告訴記者,幾年前,他請來台灣美業專家梁家源為其出謀劃策。在梁家源的指導下,文柏將自己經營的連鎖品牌型格美發,區分定位為A類店與B類店,分別專注不同的領域。如今,型格在漳州已有10多家分店。
成本增高尋求新路
盡管兩岸美業互動日趨熱絡,但游易霖表示,近兩年,台灣大型美業連鎖品牌卻相繼退出了北上廣市場。“這幾年,大陸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考慮到成本問題,大型台資連鎖品牌不得不走回頭路。”游易霖表示,當前仍留守大陸的台灣美業連鎖品牌僅剩曼都一家,其余主要是小型台資美業機構及私營業者。
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已沒有合作空間。面對新形勢,兩岸業者開始探索合作新路徑。“台灣的優勢在於軟件,比如經營管理模式先進、服務周到細致、人才培養體系健全等。”林榮茂表示,盡管大陸美業日益崛起,且在規模體量、裝潢設備等硬件方面超過了台灣,但軟件水平卻相對薄弱。
因此,閩台業者的共識是,兩岸美業合作不一定要投資公司,可以在軟件方面進行深入對接。
“比如,大陸的美業大多存在著行業法規、標准體系不健全,服務規范化水平不高,行業公信力缺失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游易霖的期盼是,未來雙方能夠更深入的互動,比如福建業者進駐台灣美業機構,開展深入的學習交流與實踐體驗等。
林瑞芳則認為,大陸美業應該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台灣的職業教育較為成熟,公立與私立職教很多,各個企業也有自己的一套員工培訓成長體系。”在她看來,提高從業者的素質,是美業發展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目前,這類嘗試正在進行。今年5月的漳台美業發展論壇上,20家漳台美業機構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合作范圍涉及產品銷售、連鎖加盟、教育培訓等諸多領域。對此,有關人士認為,台灣的人才與經驗,加上大陸的資金實力,是未來兩岸美業合作最好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