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王欲荷:我是新廈門人

2018-01-02 09:51:01來源:福建日報

  □本報記者 潘抒捷 通訊員 黃旋旋

  廈門既有大陸設立最早的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又有國台辦批准設立的兩岸青年創業示范點,因而吸引了許多台商台胞來此投資、創業、就業和生活。

  台胞在廈,習俗相近、語言相通,不僅很好地融入了當地生活,而且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王欲荷就是其中一位。每周輪值時,無論多忙,她都會放下手頭工作,到海滄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做志工。“台灣是老家,廈門是新家。我是新廈門人,願意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她說。

  “故事媽媽”

  早在2007年,王欲荷就已到大陸生活。她的首站是北京。2012年7月,王欲荷隨工作變動的丈夫到廈門,安頓下來後,就感受到了這里的特別之處。“廈門與台灣不僅地理位置近,心理上的距離更近,跟在家里一樣。”她說,因為語言、習俗相近,她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生活。

  陳雅勤是王欲荷朋友圈擴大後結識的廈門本地人。她在海滄區海富路經營一家書店,周邊有幾所學校,常有些頑皮的孩子在店內嬉鬧。為了把他們進書店的興趣引導到閱讀上來,陳雅勤借鑒台灣互動閱讀的理念和模式,成立了一支名為“兩岸陽光故事家族”的志工隊伍,請來學校老師、社區志工等,為孩子們講演繪本故事。

  王欲荷在台灣原是一名幼教老師。她說,台灣幾乎每所學校都招收“愛心媽媽”,經培訓合格後再教孩子們用寫、畫、講、唱、演等形式表現繪本故事。因而,得知消息後,她聯系上了陳雅勤,成為了一名“故事媽媽”。

  在王欲荷的課上,桌上通常會擺放白紙和彩色蠟筆,讓孩子們隨意塗抹。一次,一個心事重重的孩子用黑色蠟筆畫了一場化裝舞會,舞會上都是黑色小人。原來,這名孩子不久前在幼兒園晚會上弄髒了衣服,悶悶不樂。王欲荷用畫筆為黑色小人加上了一件燕尾服,瞬間讓他開心了起來。“繪畫是孩子當下心理狀態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借此排解他們的負面情緒。”她說。

  參與“兩岸陽光故事家族”後,王欲荷又把自己的志願服務范圍擴大到海滄的社區、醫院、學校。為了方便做志工,她甚至把家從島內搬到了海滄區嵩嶼街道海虹社區。“我幫助別人,也在被人需要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她說,志願服務讓“我是社區一分子”的歸屬感更加強烈。2014年,海滄區整合轄區內志願服務隊伍,成立了大陸首個兩岸義工聯盟,王欲荷成為其中的骨干。

 

  家長之友

  2014年,有一件事讓王欲荷印象深刻。那年3月的一天,海滄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對夫婦不幸當場身亡,女方腹中的男嬰,卻脫離母體奇跡降生,被稱為“奇跡寶寶”。事故發生後,兩岸義工聯盟旗下的隊伍立即行動,招募“愛心媽媽”,提供放心母乳,輪流照顧孩子。

  王欲荷和陳雅勤把關注點放在了“奇跡寶寶”的姐姐與哥哥身上,這兩個孩子當時年僅6歲和4歲。她們希望用講故事的形式為兩個孩子提供心理輔導,減少事故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

  回憶往事,王欲荷仍清楚地記得,小女孩聽到《鴨子騎車記》故事里“騎車”等字眼時,就會不自覺地描述車禍現場的細節。她們在海滄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負責人李碧蓮的指導下,用《幽靈爺爺》故事里“離開的親人也永遠在關心我們”來安撫孩子。

  這件事對王欲荷的觸動很大,當心理危機干預結束後,她難過地哭了,不只因為“奇跡寶寶”一家人的遭遇,還因為她發現,自己做志願服務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尚缺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事後,王欲荷決定自費學習心理學知識。在李碧蓮的幫助下,她順利考取了心理咨詢師的相關證書,並加入海滄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成為一名志工。

  如今,王欲荷無論多忙,每周都會到心理健康輔導站輪值。對於來訪者,無論是尋求幫助,還是學習講故事,她都會耐心細致地輔導。“孩子生氣,其實並非針對家長,而是針對自己。家長要有‘移情’的能力,換位為他們思考”“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和意義,不要明說,要讓小朋友自己領悟和表達”……這些經驗和體會,讓家長們受益匪淺。

  “志願服務做完後一定要總結反思。”王欲荷還接受邀請,結合日常一些違背志願服務精神的行為舉止,為志工做志願服務常識培訓。

  社區“參謀”

  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做志工,自費去學習培訓,圖啥?面對記者的疑問,王欲荷認真地說:“廈門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當然希望它更美麗、更溫馨。”

  說起王欲荷參與社區服務,不得不提海虹社區居民大學。創辦這所社區居民大學,正是她的點子。因為居住地在海虹社區,熱心公益的王欲荷經常參加社區的志願服務活動。有一次,她在參加社區“辣媽團”育子經驗交流活動時發現,居民學習熱情很高,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還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便尋思著用什麼辦法能讓大家利用業余時間再學習。

  台灣的許多社區為促進居民終身教育,基本都成立了居民大學。因此,王欲荷建議借鑒這種模式:“何不在海虹社區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居民大學?”她提出的這個建議很快便得到響應。於是社區牽頭,熱心老人吳滄瞬等人著手規劃。

  2014年4月19日,海虹社區居民大學正式成立,成為廈門市首個正式注冊掛牌成立的社區居民大學。現在,海虹社區居民大學有17門課程,配備有戲曲室、舞蹈室、國學教室、英語角等,居民的各類學習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居民們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成為互幫互助的好鄰居。

  王欲荷的點子還有很多,居家探訪式消防宣導也是其中的一個。上門宣傳服務,指導居民正確安裝使用消防設備及逃生知識等,能大幅降低火災發生率。這種“私人定制”的消防宣導被借鑒,她也因此被評為大陸首批“優秀社區消防宣傳大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