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元宵民俗遇上紙雕藝術
2018-03-02 10:00:36來源:福建日報
洪新富設計的紙雕小提燈,還可以戴在頭上。
福建日報駐台記者 吳洪 文/圖
元宵佳節賞花燈。從2月中旬開始,台灣各縣市陸續推出了各式燈會、燈節,島內民眾除了外出賞花燈外,還可以免費領取到限量版的小提燈。
台灣各縣市贈送的小提燈樣式各異,是從眾多民間藝人設計的小提燈中挑選出的。自1994年以來,台灣紙雕手工藝者洪新富從未缺席元宵小提燈的設計與創作。在他的創新摸索下,元宵小提燈新增了紙雕燈籠的品種。他希望兩岸業者攜手,讓這項中華傳統民俗工藝發揚光大。
狗年提燈背後的秘密
以台灣土狗為原型,身著紫紅色外衣的小狗狗,只要你輕輕一提一放,便能坐能趴,憨態可掬的樣子躍然燈上。元宵節期間,在台北北門捷運站小提燈發放點,工作人員剛剛展示出今年元宵的小提燈,不一會兒就被民眾領取一空。而今年51歲的洪新富正是這盞小提燈的設計者。
“今年台北燈節的主題是幸福,加上狗年諧音的雙關語,這盞小提燈名為‘幸福GO GO’,邀請大家一起追求幸福生活。”洪新富說,這盞提燈采用了環保合成紙作為原材料,使用了LED光源,並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堅持不用膠水粘貼,以此體現傳統工藝,宣揚環保理念。
1994年,洪新富為台灣設計出了第一盞紙雕提燈,開啟了台灣紙雕提燈的時代,而那一年正好也是狗年。說起創作紙雕燈籠的初衷,洪新富表示,在1992年台灣燈會上,他看到小提燈都是塑膠燈籠,便產生了用紙雕做燈籠的想法,這樣既環保,又回歸傳統。
歷經兩輪生肖更迭,如今洪新富的理念得到了更多人認同。今年元宵節,在台北有“幸福GO GO”,在高雄有喜慶的“旺來狗”,在桃園有可愛的“桃喜狗”……家長帶著孩子提著紙雕燈籠逛燈會,讓元宵節的氛圍更加濃厚。
傳統技藝的跨界融合
對於紙的喜愛,洪新富從4歲就開始了。“那時,家里買不起玩具,我就自己折紙玩,慢慢培養出興趣,並決心以紙藝作為自己的事業。”中學畢業時,成績不錯的洪新富放棄了升讀高中的機會,而選擇進入專科學校,並進入了民俗藝術社團,只為了能繼續學折紙。
一次偶然的機會,洪新富接觸到了紙雕藝術,立體、三維的紙雕作品立即引起了他的關注。洪新富說,作為紙藝技術的發源地,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把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薪火相傳。
上世紀90年代,洪新富開始赴大陸參訪交流。由於祖籍福建,他對福建的紙藝技藝發展格外關注。洪新富說,八年前他在福州參加活動時,認識了“福州剪紙大王”吳文娟。交流中大家都認為,傳統固然要堅守,但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實現紙藝的產業化,才能讓更多人分享、使用紙藝產品,傳統技藝才能歷久彌新。
如何將傳統工藝產業化?洪新富一方面學習剪紙技藝,在紙雕中融入剪紙元素,另一方面他嘗試跨界融合。於是,在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嘗試“民俗+紙雕”,制作紙雕提燈、紙雕龍舟;在兒童教具市場,嘗試“教具+紙雕”,制作寓教於樂的紙雕動物、立體翻翻書;在傳統戲劇中,嘗試“戲劇+紙雕”,制作戲劇紙偶等。在這些紙雕作品中,洪新富都融入了慣性運動、流體力學等科學原理,讓紙雕動起來,比如會走的小狗、會跳的青蛙、會“游”的金魚等。
洪新富的作品獲得不少商家的認可,事業做得紅紅火火。
兩岸紙藝產業的新期盼
在台北,洪新富的工作室位於台北車站附近,屋內外擺放了紙雕提燈、紙雕龍舟、紙雕動物等各式作品,經常吸引許多民眾駐足觀看,也因此結識了熱衷用廢舊紙制作手工藝品的福州民間環保人士柯文灃。
在福州市海峽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柯文灃常常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家長和孩子利用廢紙品制作紙藝品,如惟妙惟肖的老鷹、龐大威武的軍艦等,希望以此呼喚民眾對廢棄物循環利用、物盡其用。
柯文灃說,洪新富的紙雕作品融入了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帶給他不少啟迪,如果能將環保理念與紙雕藝術結合,就能更大范圍地促進人們對家庭廢棄物再利用,還能帶動紙藝產業發展。
對此,洪新富深表贊同。他認為,紙藝產業向外融合的發展空間巨大,不僅可以與教育、旅游觀光等行業結合,延伸產業化鏈條,還可以加入更多人文關懷,比如環保、文化等內容,讓傳統紙藝不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承載人們情感的載體,如此紙藝技藝才能真正傳承創新。
3月底,第一屆海峽兩岸紙藝產業博覽會將在廈門舉行,洪新富與柯文灃都將參加。他們希望兩岸業者的交流互動更加深入,讓兩岸紙藝產業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