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過台灣》:發掘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

2018-03-28 10:45:10來源:福建日報

1.jpg

  《過台灣》劇組在台灣彰化鹿港拍攝郊商的兩岸貿易。(資料圖片)

  去年底,由我省多家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台灣》在央視紀錄頻道一播出,即好評如潮。該片是大陸首部以影像方式全景呈現的台灣發展史,共14集,每集56分鍾,從台灣的遠古時期開篇,重點講述從明朝末期到1945年台灣光復300多年間的台灣史,展現大陸人民遷移到台灣、開發台灣、經略台灣、保衛台灣的滄桑歷程,追溯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淵源關系。

  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這部片子使用了非常豐富的史實資料,包括我們長期做台灣史實研究的人,看完片子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史實。這些史實其實是很難挖掘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鄧孔昭在看完《過台灣》後大為感嘆。

  “片子貫穿台灣幾百年歷史,采用什麼形式表現過去時態的東西這是難點。”《過台灣》總導演鄭宏志告訴記者,最終他們決定把歷史背景簡化,用最短文字交代背景,同時“撒網捕魚”,捕捉最鮮活的鏡頭和新聞素材,用講故事的方法敘述歷史。

  在台灣拍攝期間,鄭宏志把攝制人員分成幾個小組,深入台灣鄉間,翻閱一部部族譜,因為它們記載了先人過台灣的生生死死;撫摸一塊塊墓碑,因為它們鐫刻著原鄉的郡望。在苗栗拍攝期間,攝制組偶然走進銅鑼鄉西湖村劉氏家族的祖厝,打開族譜,他們驚喜地發現,台灣知名翻譯家劉慕沙家族的開台一世祖原來來自廣東。而在劉氏宗祠里,“祖德東傳”赫然在上,這樣的匾額在台灣乃至福建廣東的許多家廟祠堂里多有所見,這是慎終追遠的體現,台灣的俗語叫“吃果子拜樹頭”。

  “很多人以為清朝當時割讓台灣給日本,並未做抵抗,但事實並非如此。”鄭宏志介紹,查閱歷史資料時他們找到了時任台灣巡撫唐景崧發布的抗日招兵布告。據史料載,清朝官員俞明震在前線督軍,並向清兵將士泣淚疾呼:“今日之戰關乎全台存亡。”劉永福率領黑旗軍亦苦撐危局,堅持至最後時刻。

  針對被歪曲了的台灣歷史,影片也有針對性的澄清。比如,過去有人津津樂道的“台灣少數民族不是從大陸過去的,而是南太平洋過來的南島語族”,蔡英文還曾到南太平洋各島去尋親。第一集《島天蒼茫》就以扎實的史料和歷史文物證明,史前時代,大陸東南沿海古人類進入台灣,逐漸繁衍成為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在史料豐富的情況下,片中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和故事觸動觀眾的心靈,看過的人禁不住會流淚。有些故事和內容還會引起觀眾心靈強烈的震撼。”鄧孔昭說。

  背後的故事

  2009年4月29日,《過台灣》在福州舉行開機儀式。8年時間里,攝制組跨越京、滬、蘇等九省,先後走訪了3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事件當事人及親屬後代,其中三分之二是台灣人,拍攝素材數百小時。鄭宏志介紹說,攝制組不僅在兩岸的學術機構和鄉土民間發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還從荷蘭、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搜尋到大量珍貴的圖文資料,從而使該片具備文獻價值。制作每一集片子,都需要對上百萬字史料進行閱讀、研究。

  從首度赴台的十人團隊到兩三人的小分隊,歷時8年,三入寶島……片子完成剪輯後,劇組多次聘請兩岸十幾位著名的文史專家,對其進行嚴格的“挑刺”,確保史實的陳述、史料的引用沒有“硬傷”。《過台灣》總制片人肖鋒告訴記者,拍攝八年間,資金、人員嚴重吃緊,采訪遭遇阻礙,資料難以收集……攝制進度幾次停滯。在資金嚴重匱乏時,攝制單位之一的福建省東宇影視公司甚至長達一年發不出工資,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拍攝過程中經常碰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鄭成功、施琅、李旦……這些歷史人物,沒有照片,形象如何呈現?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查找資料時,牆上一幅巨幅油畫作品引起了劇組人員的注意,其神形兼備的畫風太適合《過台灣》的人物塑造了。於是,他們找到畫作作者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李曉偉教授,沒想到李曉偉很快就答應為《過台灣》創作肖像速寫並擔任美術總監,更讓人感佩的是,300多幅畫作全部分文不取。

  紀錄片拍攝期間,到廈門大學參加學術會議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看了《過台灣》的片花,便放棄午休,與肖鋒、鄭宏志等人聊了近3個小時。此前,她已整整10年未接受任何采訪。這不僅是一位台灣史專家對《過台灣》劇組的認可,也證明了這部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在拍攝台灣光復後“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大陸祭謁中山陵、遙拜黃帝陵時,攝制組采訪了“致敬團”健在的最後一個老兵李憲,之後沒多久,李憲就與世長辭了。

  “台胞粉”效應

  隨著《過台灣》的熱播,台灣的《聯合報》、《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台等均對此進行了報道。東森網絡平台東森“新聞雲”完整播出了《過台灣》。設在紐約的中國留學生社團“白麓社”還專門邀請肖鋒和鄭宏志等人赴美交流。

  《過台灣》在台胞中“吸粉”無數。日前,一場《過台灣》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北大台籍學生陳宥任表示,通過觀看《過台灣》可以對中華文化是怎麼進入台灣這片土地的有一個完整了解。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很多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過台灣》進入台灣最重要就是要打破這個,打好“過去”這個基礎。

  台灣中國發展促進會成員李復聖說:“我一直在想,台灣年輕人受了‘仇中’‘反中’的錯誤教育,到底怎麼樣解這個結?今天看到《過台灣》,我想這個結可以解了。《過台灣》不談意識形態,很客觀地把台灣歷史從源頭娓娓道來,如果讓現在台灣40歲以下的都看過《過台灣》,大部分‘台獨’自然就消失了。”

  2017年12月8日,廈門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的台胞邀請《過台灣》劇組座談。據了解,台南市文化協會組織在廈門的台灣中青年每天早上看一小時《過台灣》,然後再上班,他們稱之為“惡補台灣史”。台胞仲緯恩說:“看了第一集之後才知道,南島語系是從大陸的福建等地來的。以前不是說是菲律賓人嗎?現在恍然大悟,才知道原來是錯的,感覺我60年都白活了。”來自台南的小學老師林倩如如今被聘為海滄區社區助理。她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台灣青年都被“台獨”洗腦,而《過台灣》追溯了整個歷史脈絡,應該趕快在台灣播放,“解救一下台灣小朋友”。她表示,該片應該普及到台灣中小學去,讓台灣的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