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藍色聚寶盆”,我們用科技守護
2018-04-25 14:44:06來源:福建日報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馴養組獸醫師李宗賢在介紹救治的海龜。
台灣海峽生物多樣性豐富,它不僅是兩岸漁民傳統的作業漁場,也是兩岸共同的生物資源寶庫。近年來,兩岸海洋科研人員攜手合作,運用科技力量保護台灣海峽海洋生物環境,守護“藍色聚寶盆”。
衛星定位 保護海洋生物
位於台灣屏東縣的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不僅是民眾觀賞海洋生物的展示館,還擔負著研究與救助海洋生物的科學任務。
抽血檢查、定時餵藥、投放食物……在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海龜救傷中心,一只只從港口或海中被救起的海龜得到工作人員悉心照料。每年台灣各大港口會接到200多件海龜受傷事件的報告,有三四十只傷情較重的海龜被送到這里,在得到適當救助後,它們將回歸海洋。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馴養組獸醫師李宗賢告訴記者,許多海龜受傷是過度的漁業捕撈活動造成的。比如,拖網作業、刺網作業過程中誤捕海龜;也有因為漁船碰撞或廢棄網具誤傷等。
“有的受傷海龜是從大陸游過來的。因為安裝了微晶片,我們通過衛星定位,幫助海龜找到回家的路。”李宗賢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去年5月,一只8公斤重的小海龜被台南漁民發現,送到海洋生物博物館救治。當時,小海龜無法潛水,李宗賢等人為它做了檢查,發現它的腳趾和背甲都有創傷,非常虛弱。“幸好它的前肢植入了帶有號碼的微晶片,由此查到它來自廣東惠東。經過近半年的治療,小海龜恢復了健康,我們把它送回了家。”李宗賢說,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與大陸海洋生物保護機構一直在合作,通過給海龜植入衛星追蹤器,來研究海龜的棲息環境,一起保護海洋生物。
據了解,這種植入微晶片追蹤海洋生物生存環境與狀態的做法已廣泛運用於兩岸海洋科研機構。比如,每年海峽兩岸舉行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中,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就通過植入微晶片,了解跟蹤魚類在河川、海洋洄游路徑與生態。
李宗賢表示,近年來海洋漁業資源日益匱乏。一方面,兩岸漁業部門要加大宣導力度,讓漁民不要過度捕撈;另一方面,兩岸海洋科研人員也應加強合作,聯合開展海洋生物與資源的保護,共同修復台灣海峽的海洋環境,讓台灣海峽成為兩岸漁民的“藍色聚寶盆”。
搜集數據拯救海洋“基因庫”
珊瑚礁被稱作“海洋的熱帶雨林”,它能消解海浪,保護海岸帶;它也為海洋魚類提供生存棲息環境,是海洋生物“基因庫”。
在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有一座“珊瑚王國館”,讓民眾不用下水就能欣賞美麗的珊瑚。該館還在水族實驗中心培養了百余種、上萬株珊瑚,重點培育對環境耐受性高的珊瑚。
“近年來,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為此,兩岸珊瑚礁研究機構正在攜手合作,定期召開研討會,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郭富雯告訴記者,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線輻射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這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自2005年以來,海峽兩岸暨香港的研究機構每兩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珊瑚礁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保護珊瑚礁的生態環境,這已成為兩岸科學家進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珊瑚礁為許多海洋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也是魚類的幼魚生長地。目前,最重要的是搜集和完善數據。”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譚之叡表示,他們與位於廈門的海洋研究機構合作,研究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影響,希望得到更翔實的數據,同時他們還觀察珊瑚的適應能力,希望找到更耐熱的珊瑚品種,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讓它們適應變暖的全球氣候,保護魚類生存環境。
近年來,通過海上調查、漁業活動資料采集、生物采樣、衛星定位等科技手段,兩岸海洋科研人員逐步摸清了漁業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及變化趨勢,並定期交流研討。有關人士表示,下一步兩岸將開展台灣海峽海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實現台灣海峽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