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徐翊翔:芯世界里的追夢人

2018-05-04 11:40:50來源:福建日報

1.jpg

  徐翊翔(中)與技術骨干商討技術難題。

  他,是我省首批台籍勞模之一。省勞模、省第五批引進“百人團隊”核心成員、省引進高層次人才,一個個榮譽稱號,都因為他和他的團隊的創新與銳意進取。他就是來自福建晶安光電有限公司一線車間的技術工人徐翊翔。

  “拼命三郎”

  36歲的徐翊翔來自台灣南投,現為福建晶安光電有限公司圖形化藍寶石襯底生產部經理兼公司副總工程師。

  在微觀的世界,讓幾億個圖形均勻分布,難度可想而知有多大。

  在晶安光電的清洗車間內,新產品6英寸晶片已經源源不斷下線。

  鍍膜、微影、蝕刻、ICP、研磨、劃裂、測試、分選……一說起自己的專業,徐翊翔就像打開了話匣子。為了突破6英寸晶片技術瓶頸,他和他的團隊連續苦戰三個月,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全天窩在研發一線;技術骨干碰頭“會診”生產工藝、產品優良率和穩定性,每天一個小時雷打不動。

  “經常深夜一兩點還待在研發室,分析制程能力、比較參數、優化PSS制程顯影作業等。領導都這麼拼了,我們還好意思不努力工作?”談起徐翊翔,晶安光電技術課工藝工程師林基明豎起大拇指。

  “同事們看到我一臉疲倦的樣子,都勸我回去休息,我說自己心里有數,沒事兒,喝杯鐵觀音提提神,可以堅持。在攻克技術問題的關鍵時刻,我必須做表率。”徐翊翔回憶道。

  熟悉徐翊翔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就是公司、公寓兩點一線,十分簡單,但在艱難、苦累面前從不退縮,投產、裝配、調試,各個現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公司被同事們稱作“車間經理”“現場工程師”“芯片華佗”。

  無論是運用經驗知識,還是在多次試驗中迸出創新火花,很多技術上的瓶頸問題就是這樣被徐翊翔和同事們硬“啃”下來的。技術瓶頸突破了,產品優良率不斷提升,下半年有望達到98%至99%,而且每年將為企業大幅節省刻膠物料成本。

  面對成績,徐翊翔總是說,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實現“補天填海”的壯舉,眾人的團結努力才能成就事業。

  徐翊翔是公司上下公認的“大眾情人”。他對同事,技術上毫無保留,有問必答,手把手教,十分注重“傳幫帶”。對後生在工作上嚴格要求,生活上關心呵護;對老同志噓寒問暖、尊重有加。“只要徐工在,做事就有主心骨,干活就帶勁!”從名牌大學物理電子專業剛畢業的小陳發出這樣的感慨。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在徐翊翔帶領下,整個研發團隊充分發揮“蒲公英效應”,將創新的種子播撒到公司各個角落,真正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在廣大職工中掀起了“比、學、趕、超”的創新熱潮。

  “LED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是本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高級技術領域之一。當然,市場也風雲變幻,只有不斷進行科技攻關,才能一直引領‘芯’潮流。”徐翊翔說。

  “干一行愛一行”,是對徐翊翔立足本崗、勤奮工作的注解。作為公司的技術帶頭人,他帶領團隊先後完成企業機構架設、車間改造、設備調試、工藝變革等大量工作。和全體同事共同助力公司的WPSS圖形襯底產能由15萬片/月提升至55萬片/月,DPSS圖形襯底產能由12萬片/月提升至280萬片/月,新增就業崗位300余個,新增產值1億多元,徹底實現高端LED用藍寶石材料的國產化。

  像工匠般打磨

  3日上午,在晶安公司生產車間,徐翊翔正全神貫注地通過電腦操作系統,對“鍍膜source”進行最後的測試。

  “當你把每一個產品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希望它完美無瑕時,你就會對它精雕細琢。”這是徐翊翔對他的隊友最經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創新攻關從來沒有捷徑,只有在無數次的工匠式打磨中,才能雕琢出最為滿意的作品。

  對於從事半導體芯片研發的人來說,厘米、毫米都是大單位,肉眼都看不清楚的微米,才是他們經常打交道的長度單位。整個研發團隊常常為了幾微米的誤差而“斤斤計較”。

  藍寶石襯底是晶安的拳頭產品,需要在直徑4~6英寸晶片中刻上幾億個微小的圖形。晶片就比手掌大一些,上面每個圖形只有幾微米,只有大小一致、排列均勻才能讓藍寶石襯底質量更穩定,用它生產出來的LED產品發光才更高效。

  “90%圖形均勻率已經算是領先業界,但徐翊翔和他的團隊今年的目標是97%,甚至更高的均勻率。”生產科科長段學超告訴記者。

  天道酬勤。省第五批引進“百人團隊”的核心成員、省引進高層次人才、省勞動模范等榮譽接踵而來……“榮譽只代表過去,同時,也時刻鞭策自己要不懈努力。只有勞動的激情常在,創新才能永不止步。”對於成績和榮譽,徐翊翔十分淡定。

  榮譽的背後,是徐翊翔和同事們灑下的無數汗水。但他並不滿足,他說:“只有每個人每天用心做好每件事,公司才能興旺發展。作為勞模,應該發揮表率作用,當好師傅,帶好團隊,培養更多核心技術人才。”(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吳清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