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台胞沈懷一:我愛這紅色的旋律

2018-05-31 10:26:44來源:福建日報

1.png

沈懷一(右)在工作室調音、編曲。

  台灣音樂人沈懷一的作品曾獲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入圍金鍾獎、金馬獎。在其創作生涯里,關於祖國大陸的歌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三十年前,沈懷一就讀台大哲學系期間,與父親的一次大陸尋根之旅,讓他當起了“背包客”——從故鄉漳州市東山縣康美鎮東沈村出發,遍覽大陸的壯美河山。如今,紅軍長征路與谷文昌書記的事跡令他心生感慨,他把自創的詞曲通過吉他彈唱出來。下一步,他將唱著長征曲,重走長征路。

  返鄉尋根

  1988年,21歲的沈懷一跟著父親沈松友從台灣第一次回到東山康美鎮東沈村。“當時還沒下車就看到夾道歡迎的人,一下車所有人就簇擁上來。我的臉被長輩們摸得發紅。我心想,原來這就是我的故鄉,我的親人這麼熱情。”沈懷一對第一次尋根之旅記憶猶新,家鄉的風土人情、淳朴民風勾起他對大陸的強烈好奇心。

  從東山離開後,他並沒有馬上啟程回台灣,而是坐上火車一路向北。“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終點站的‘窮游’。看到迷人的風景,我就下車走走。那是我‘背包客’的開始,現在想想也挺有趣。”沈懷一說,他流連最多時間的地方是江浙一帶,“有一次我旅途中感到疲倦,在路過一個村莊時,看到村民們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我很興奮,搬個板凳與大家一起看,就像是回了台灣的眷村”。那次難忘的經歷,讓沈懷一覺得自己與大陸是如此親近。

  從那以後,沈懷一就經常來往於兩岸,他還鼓動台灣的朋友到大陸走走看看,“這里比他們想象中的美多了”。沈懷一見證了大陸30年來經濟社會巨大的發展變化。“真是不可思議!”他這樣形容。

  沈懷一和大陸的緣分就在這來來回回中不斷加深,他創作革命紅歌的根源就在大陸,就在老家。

  到東山的次數多了,沈懷一聽說了許多東山縣委原書記谷文昌的故事,其中,谷文昌愛護“兵災家屬”的事跡(解放初期,谷文昌頂著壓力、冒著政治風險,向縣委提議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使這些人免受政治歧視,贏得了寶貴的民心),尤其令沈懷一感動,因為他的父親沈松友三兄弟就是1949年被抓壯丁去了台灣的。親人的經歷,使沈懷一每一次聽到谷文昌一心為民的故事,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靜。

  唱起紅歌

  “我覺著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對谷文昌書記的崇敬之情,加上父親對自己的期盼,沈懷一產生了音樂創作的激情。

  “幾次回鄉,我都會尋找當年認識谷書記的人,從他們口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沈懷一多次探訪東山城鄉,參觀谷文昌紀念館,尋找創作靈感。其間,他得知谷文昌不僅是“兵災家屬”的恩人,更是東山發展的領路人,當地更是留下“先祭谷公,後祭祖宗”的民俗。於是,《東山之光》的歌詞在他的腦海中慢慢浮現。

  2015年10月,在谷文昌誕辰100周年之際,沈懷一終於完成了初稿。他立刻把歌曲分別傳給台灣和東山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悅。沈懷一的歌曲飽含著海峽深情,引人入勝。在認同和肯定之余,熱情的東山朋友還為他提出不少修改意見。

  2017年清明節後,沈懷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素材,並潛心作詞、譜曲,完成《東山之光》的制作。“讓更多的人了解東山島,銘記谷文昌。”沈懷一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有個東山的小學老師告訴我,她把我寫的《東山之光》播放給學生聽,才放了幾遍,大家就都會唱了”。這樣的反饋令沈懷一欣喜有加。

  走長征路

  雖然新專輯還未發行,但沈懷一已經在台灣的台北、台中等地開過幾次小型分享會。“比如唱《沁園春·雪》,我為大家介紹長征路線,幾座大山,幾條大河,幾組人馬,如何戰斗。”沈懷一向記者描述當時的場景,在他的音樂的帶領下,台灣民眾對這段陌生的歷史有了初步了解。漸漸地,沈懷一所唱的故事有越來越多人熟知,“有一次分享會,一位台灣電台女主播點了《沁園春·雪》,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剛開始是被旋律吸引,後來發現歌里的故事更吸引人”。沈懷一的新專輯已進入制作包裝階段,他希望通過這個講述歷史的音樂專輯,促進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和認識。

  待新專輯發布後,沈懷一打算重走長征路,從江西唱到延安。“長征經過湖南多個城市,毛澤東的故鄉也在湖南,這里是我‘長征路’的重點。”沈懷一說,他還將帶兒子同行,他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格局,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課本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杜正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