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海論”十年,那些鮮為人知的人與事

2018-06-06 10:37:17來源:福建日報

  今年3月,海峽論壇組委會啟動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征文活動,聚焦海峽論壇舉辦以來發生的兩岸故事,最終《我的清華我的家》《石頭會唱歌》等獲得十佳故事。十年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台灣同胞跨海而來,在鳳凰花開的六月參加海峽論壇,結下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累累碩果,也留下了一段段鐫刻在兩岸同胞心中的動人故事……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從台灣清華到北京清華,何秉倫唱的一直是同一首校歌。六年前,在第四屆海峽論壇·第十一屆海峽青年論壇開幕式上,“水木年華”組合說:“兩岸清華的校風很接近,風景都很美,給人感覺很溫馨,甚至一些建築物都是一樣的。”彼時,站在台下還是台灣清華大學本科生的何秉倫心中陡然升起對北京清華大學的無限向往。

  此後,何秉倫給大陸中科院院士朱靜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希望到大陸求學的心願,沒想到很快就收到朱院士的回信:“歡迎你到大陸來。”2015年,何秉倫正式加入北京清華大學國家電子顯微鏡中心。

  何秉倫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清華大學校門,北京城的熱鬧在這里像是被屏蔽了般,濃厚的學術氛圍彌漫在整個校園。三年來,他“度過了作為一個學生最幸福的時光”。因為他不僅師從朱靜院士,還獲得了公派出國留學一年的機會,並與外國的研究團隊共同攻克了“磁圓二色性光譜”領域的難題。

  “大陸科研經費充裕,設備條件優良,而且有很多機會和國際頂尖的團隊交流合作。這兩年,來大陸求學的台灣學子越來越多,光是我所在的國家電子顯微鏡中心就有4位。”何秉倫告訴記者,今年他已收到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學成之後,他仍將回大陸以科學報國。

  “一杯藥草茶”的故事

  “歡迎大家來品嘗,這是我們‘一杯藥草茶’小茶館的茶和餅。”在5日舉行的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現場,張欣頤從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帶來的小食讓現場頓時熱鬧起來,她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2016年,張欣頤所在的台灣上趣團隊獲邀參加海峽論壇,當時她已在泰寧駐村兩年。張欣頤描述了在泰寧偏鄉的困難,如交通不便、生活單調等。“但作為台灣青年,到大陸的鄉村創業是有優勢的。”張欣頤說,因為他們有理念和執行力,而鄉村除了創業門檻低之外,也是農產品的所在地,如果能善加利用,年輕人到鄉村創業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之後,張欣頤帶領團隊來到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輔導當地年輕人開了一家名為“一杯藥草茶”的小茶館。下黨村曾是貧困村,團隊開發設計了“弱鳥先飛”餐、“起飛”民宿等,希望從一餐飯、一間房開始,讓游客認識這個地方。如今,這家簡朴的小店鋪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為了豐富鄉村旅游的游樂體驗,團隊還推出了草木染DIY課程、迷你小火車等旅游項目。

  四年時間,張欣頤和她的團隊從泰寧出發,踏遍了大陸近百個村落。“我們希望把兩岸鄉村建設的經驗結合,讓鄉村更美麗。”張欣頤說。

  “原來我是楊家將後裔”

  幾個月前,在台灣《聯合報》上看到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的征文時,台灣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楊淑娟立馬提筆,詳述了家族尋根的故事。她希望更多人知道家庭根脈的重要,“它不會因為時空的阻隔、戰亂的分離而斷絕”。

  對家族起源的探尋源自楊淑娟幼年時掃墓的經歷。記憶中的清明掃墓是家族大事,在外地的伯父、叔父、堂兄弟們都要趕回來,中午吃過潤餅,大家攜帶鋤頭、鐮刀、金紙、香燭和祭品,前往村郊的墓仔埔,大家清除雜草,露出墓碑上“漳浦”兩個大字和亡者的名諱。“父親說,那是祖先在唐山的祖籍。”一天,楊淑娟無意間找到一本年代久遠的家譜,從上面得知,她的開台祖先是崇禎末年從漳州府漳浦縣浮南堡二十三都董國社渡台的。“他們的生命史真實存在過。”楊淑娟說。

  2006年暑假,楊淑娟回漳浦尋根。經過不懈努力,她在漳浦佛曇鎮楊氏祖廟尋到根脈。祖廟的宗親找來編撰《漳浦佛曇楊氏淵源考》一書的楊振芳,一下便解開了楊淑娟心存多年的疑惑。

  原來浮南就是佛曇的舊地名,入村所見的佛曇橋舊名浮南橋,乃音近之變。楊振芳贈她祖譜,並詳細說明佛曇楊氏宗族的來龍去脈:國舅楊亮節是皇太後楊淑妃之弟,在元兵的追殺之下護送淑妃和幼主南奔,因其三子楊世隆染病寄養在當地農家。而世隆公就是楊氏佛曇的開基祖,因此她的家譜除了上溯到佛曇楊氏,還可以上推到開封天波楊府。“原來我是楊家將的後代。”這個發現讓她興奮不已,迫不及待地撥電話向父親報告,也在返台後開啟了宗親的漳浦尋根之旅。

  “這次回鄉尋根讓我深切感受到血濃於水的親情,兩岸的姓氏、墓碑、族譜、宗祠都是一脈相承的。”楊淑娟說,海峽論壇舉辦了兩岸族譜展、同名村鎮續緣之旅等活動,讓更多台灣民眾有機會回到故里,找到自己的根脈。

  (記者 陳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