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劉煥雲首談中國第一個油礦與船政之關系
2018-06-08 10:10:33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6月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文 楊勇/攝)近代史上, 福建船政締造了多個 “第一” 。昨日, 在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上, 台灣聯合大學教授劉煥雲專門為研討會寫的論文 《船政文化與中國第一個油礦——苗栗出礦坑油礦之研究》, 再度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劉煥雲教授昨日接受了福州晚報記者的專訪, 首次講述了中國第一個油礦與船政的關系。
船政大臣沈葆楨
與石油開采
劉煥雲說,這篇論文旨在論述福建船政文化與台灣近代化發展的關系。
台灣出礦坑油礦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油礦產地,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古老油田,僅比1859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晚。
其實,1817年時就有人發現苗栗產油,並出資從當地居民手中買下礦坑。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液體是珍貴的石油,誤以為是硫黃,故稱此處為“硫黃窟”。
直到1876年,時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巡台時得知此處油藏甚豐,決定官辦油礦,並於苗栗設立礦油局。同年赴台開辦煤礦的丁日昌專門派招商局委員致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油礦,請技師漂洋過海來台指導開采技術,這才真正揭開出礦坑開采石油的歷史。
從一段家族史
看船政與台灣近代化
之所以對這段歷史有深入了解,並有將之寫出來的願望,劉煥雲說,這是為了紀念已故的二叔,“我是苗栗人,出礦坑油礦就在我的家鄉。我的叔叔們當年做了礦工,甚至被日本人派到南洋去開采石油。後來,他們在石油公司上班。但1976年,我的二叔在一次石油開采的意外事故中去世了。”
劉煥雲還說,1866年以來,福建船政發展與台灣近代化建設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書寫的篇章,也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資產。
船政先人打下了台灣的近代化基礎,先人的功勞和恩德台灣人不能忘。從出礦坑石油與天然氣的開采歷史看,“兩岸一家親”,我們應該共同追求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我們也必須重新認識與了解船政文化、海防思想及科技創新與發展,用以擘畫中華民族科技興國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