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青年學者近半

2018-06-11 10:30:42來源:福州新聞網

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青年學者近半

  與會者近半是青年學者。

  福州新聞網6月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葉繁 李瓊/文 楊勇/攝)第十屆海峽論壇·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呈現一大特點:青年學者占比首次接近50%。

  教授帶著博士生來

  作為第十屆海峽論壇重要活動之一的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是2010年由本報與台盟福建省委、福州市政協、福建省文史研究館聯合發起的,現已成為海內外規模最大、層次最高、連續舉辦屆數最多的船政文化研討會,並成為海峽兩岸學者交流的品牌項目。

  隨著研討會在兩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研究船政的青年學者持續增加,出現了教授帶著博士生、碩士生與會,博導指導學生做船政文化研究的新態勢。台灣高雄師范大學教授夏允中,帶著自己的博士生陳妙華、莊慧琳一起與會,不但自己帶來了高水平論文,還分別指導兩位學生完成了《中西會通:船政文化的再省思》《內修與外弘:船政文化的發展與啟思》兩篇論文。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全永波教授,也帶著自己的研究生顧軍正、石鷹婷一起參會。夏允中說,要深入研究船政文化,就要不斷集合更多年輕學者加入船政文化研究隊伍。

  謝瑞齡

  最年輕的台灣學者

  家住台灣新北市的謝瑞齡,是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同時也是參加本屆研討會最年輕的台灣嘉賓。研討會期間,謝瑞齡非常認真聆聽、記錄兩岸學者對於船政文化的獨到見解。

  “雖然我從事歷史學研究,但是對船政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謝瑞齡告訴記者,她對中國近代史尤為感興趣,這次來福州參會,就想聆聽祖國大陸學者對於船政文化研究的報告,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展研究視野,為更好研究船政文化打下基礎。

第九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青年學者近半

  前排從左到右分別為莊慧琳、周琬琳、陳妙華。

  施純純

  連續兩屆參會

  有多位來自台灣的博士後參加本屆研討會,其中有位女博士後,雖然福州有美景美食等著她,但她還是忍痛舍棄,專心閱讀船政相關史料,會議期間一次街都不上。她叫施純純,是台灣“中央研究院”的博士後研究員。

  采訪中,施純純言及自己對船政與台灣的新認識:“船政文化不是孤立於福建,而是連接閩台關系的重要紐帶。研究中國近代史,船政文化必不可少。”

  她是第二次來榕參加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去年,她首次隨老師前來赴會,聆聽兩岸學者關於船政與中國科技教育的報告;今年,她則帶來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同與會的兩岸嘉賓交流。

  施純純認為,船政學堂是近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起點,研究船政學堂不僅要聚焦科技發展,還應關注科技發展的其他層面。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兩岸共同推動和平共享的中國式全球化,讓科技承載和平共享互利,而這也是船政文化的精神。

  施純純認為此行最大收獲是參加了在閩江學院舉辦的兩岸學者共同發展懇談會。“閩江學院雖是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但其明確的辦學方向和融入船政文化的辦學特色,以及校方求賢若渴的姿態和對人才的尊重,對我觸動很大。”施純純說。

  施純純告訴記者,福建近年陸續出台許多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措施,對台灣學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對於閩江學院拋出的“求才繡球”,她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有機會,我一定會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