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

品讀經典,讓中華優秀文化激盪兩岸

2018-08-02 09:11:20來源:福建日報

1.jpg

  台灣教師曾期星在講授《我的書齋》一文。

  2014年以來,福建師范大學聯合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集聚兩岸著名專家學者,率先實施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項目。合編教材的第一冊與第二冊已於2017年正式在台灣出版,並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所高中一年級投入使用。這套教材在島內反應如何?兩岸合編教材的優勢在哪里?如何才能讓兩岸師生更好地運用教材?7月31日至8月1日,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及其教法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兩岸教師用生動的課堂教學作出了回答。

  兩堂特殊的語文課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從文中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矛盾點。孔乙己是科舉制度下失敗的讀書人,沒有謀生能力,卻又不肯放下身段。”8月1日,兩堂特殊的語文課在福建師大附中開講,吸引了60多名兩岸師生到場聆聽。首先開講的是福建師大附中語文教師劉桂芳,她講授了兩岸合編教材中的《孔乙己》一文。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劉桂芳運用了比較法。“《孔乙己》與《范進中舉》有相似之處,然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又有所不同。《范進中舉》重在批判科舉制度對人的摧殘,《孔乙己》則是以看客的視角,展示大眾對於孔乙己悲苦不幸的嘲弄,批判社會對苦難者的涼薄。”課堂上,劉桂芳聲情並茂地娓娓道來……

  40分鍾後,台灣新北市蘆洲中學的語文教師曾期星登台。“大家好,我是來自台灣的曾期星。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一位詩人。來福州之前,我特地請台灣藝術家制作了春夏秋冬四種風格的書簽,如果哪位同學表現得不錯,等會我就送給他,背面有我寫的詩哦!”短短幾句話,課堂上一片歡聲笑語,曾期星講授的是兩岸合編教材中的《我的書齋》一文。

  《我的書齋》是台灣作家鍾理和的作品,曾期星從作者生平入手,講述了《我的書齋》寫作的背景和緣由。“鍾理和一生坎坷,盡管貧窮,卻平靜祥和地接受現實處境。他的書齋不是斗室,而是木瓜樹下的涼涼樹影,但它比真正的書齋更令作者欣喜。讀了文章,你們的收獲是什麼?”曾期星問道,並請在座同學說出自己的感悟。

  “心境比環境更重要,也許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只要心態好,美無處不在。”福建師大附中學生陳詩晴回答。對於兩岸老師不同的授課風格,陳詩晴認為,劉老師對文本的解讀非常詳細、深入,通過《孔乙己》與《范進中舉》兩篇文章的對比,拓寬了學生理解文章的視角;曾老師幽默風趣,喜歡與學生互動,並以說作者生平故事的方式介紹文本知識,令課堂氛圍生動活潑。

  文本解析之“內外兼修”

  “劉桂芳老師經驗豐富,對教材非常熟悉,對文本的解析方式很特別、很深入,值得我多學習。”

  “曾期星老師才華橫溢、妙語連珠,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從作者的角度來解讀作品,拓寬了我的教學思路。”

  ……

  兩堂特殊的語文課,讓劉桂芳與曾期星認識了彼此,也相互欣賞。

  對於在座的兩岸教師來說,這兩堂特殊的語文課也令他們收獲滿滿。來自台北市永吉小學的語文教師謝卉婷一邊聽課,一邊不停記下心得體會。

  “大陸老師備課扎實,能從小細節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主旨。比如,劉桂芳老師在解析《孔乙己》時,講到了文中人們笑的幾種方式,從笑來透視魯迅先生對看客心理的批判,這對我來說非常新穎。”謝卉婷說。

  第一次參加兩岸教師教學交流活動的福建師大附中教師陳玉琴告訴記者,台灣老師渾身是戲,教學方式活潑,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有助於拓寬眼界、取長補短,既加深對兩岸合編教材的理解,也提升自己的授課水平。

  “大陸老師注重以文本為中心,台灣老師注重以作者為中心,雖然風格不同,但都引人入勝。”在聽完兩岸教師的示范課後,兩岸合編教材主編之一、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表示,大陸編寫團隊擅長文本的解釋與分析,台灣編寫團隊注重閱讀延伸,因此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可以融合兩岸的優勢,對文章的解析做到“內外兼修”。

  台灣高雄旗山中學語文教師丁美雪對此深表贊同。她說,這套教材是她教學時的重要參考,透過大陸編寫團隊對文本精辟的解析,讓她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授課過程也更加重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

  融合兩岸教育教學優勢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由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和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孫劍秋共同擔任主編,合編內容包括台灣《高中國文》(含課本、教師手冊、教師用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等5種,共500萬字。

  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該合編教材更加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選了兩岸現行大中學教材中共同選用的古今名篇,包括《師說》《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范進中舉》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選段,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選篇,魯迅的《孔乙己》、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等。自去年兩岸合編教材在台灣出版以來,已被20所台灣高中正式選用或輔助使用。

  “合編教材是一個去異存同的過程,把兩岸教育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為每篇課文單獨設立了‘主編解讀’環節,圍繞該解讀,編委會重新搜集、考證、組合各種相關資料,編寫成易於施教的故事,這種方式很受兩岸學生歡迎。”孫紹振認為,兩岸合編教材中既有古代經典文言文,也有近現代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教師是學生品讀經典的引路人,希望兩岸教師取長補短,引導兩岸學子多誦讀經典,提高文學素養,共同傳承好中華文化。

  “兩岸合編教材在島內出版使用了一段時間,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完善教材的內容。”孫劍秋表示,通過此次兩岸教師同堂授課、互相學習,他們將以教促研、以教促編,根據兩岸教師的教學體驗,進一步修改相關內容,讓兩岸師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與外延。

  據介紹,目前兩岸合編教材的第三冊已正式發布,今年9月份開學後將在台灣高中二年級推廣使用。同時,兩岸合編團隊正繼續合作編寫後續三冊教材。兩岸合編團隊的專家們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選取經典篇目作為文本,並加大對教師輔導教材的編排與解析力度,加深兩岸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知。(記者 吳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