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課本”到教“方法”——兩岸小學教師眼中的語文基礎教育
2018-10-26 11:22:32來源:福建日報
20日至21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台北教育大學主辦的第六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語文專場)在福州倉山小學舉行,1000多名來自兩岸的小學語文教師齊聚一堂,圍繞“改進指導策略,提升閱讀素養”主題,以專家講座、示范課展示、現場互動等方式展開切磋交流。
“與其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受益終身。”交流中,這一觀點成為兩岸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
吟唱古典詩詞的魅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21日8時許,台灣新北市修德小學教師陳麗雲率先登台,帶領福州倉山小學四年級學生開展示范課,品讀唐朝詩人張志和名作《漁歌子》(下圖)。不過,陳麗雲的教學方法不是傳統的誦讀,而是和著伴奏輕聲吟唱。
一曲唱畢,陳麗雲隨即向學生拋出了問題:“請找出詩中的景物,並說說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色彩、聽到了什麼聲音?”
“這首詩里有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箬笠是青的、蓑衣是綠的,還可以聽見風聲、雨聲、流水聲。”學生回答道。
“那麼,你們能不能畫一畫這幅畫呢?”陳麗雲進一步問。
……
一問一答間,《漁歌子》中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卷在學生的腦海中徐徐展開。
“古典詩詞是穿越千年的經典,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審美情趣,讓他們終身受益。”陳麗雲認為,對於小學語文老師來說,如何把古典詩詞的美呈現在學生面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她看來,死記硬背不可取,關鍵是要變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帶領學生感受古典詩詞的意境美。
上海市浦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語文教師戴建榮也是古典詩詞愛好者,並摸索出別具一格的古典詩詞吟唱教學法。在示范課上,戴建榮一詠三嘆、且歌且舞,讓在座師生一會兒沉浸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中,一會兒又沉醉在“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初春景色里。
“千篇一律的朗讀,單調乏味,沒有情趣。久而久之,小學生對古典詩詞就會失去興趣。”戴建榮認為,唱最能打動孩子的心,在吟唱過程中,學生既能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還能深入品味詩句,積累語言詞匯。
在聆聽了示范課後,南平市光澤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林麗婷對吟唱古典詩詞的教學法充滿興趣,她希望能盡快掌握這種方法,並帶到自己的課堂上。
“中國古典詩詞除了充滿藝術之美,還蘊藏著不少人生哲理,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兩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它繼續教授與傳承下去。”活動主辦方之一的台北教育大學是培養台灣小學教師的搖籃。該校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林於弘認為,帶領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既能讓學生了解悠久的中華文化,也能讓學生在詩文中學會如何做人。
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一大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這是學習一切學科的基礎。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羅爾德·達爾的經典著作,通過這本書的封面訊息,大家猜猜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誰,又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福州市倉山小學語文教師葉珊在示范課上,從書本的封面入手,讓學生們“猜”著讀書的做法,引起了不少兩岸語文教師的興趣(右上圖)。
“猜著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猜測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展開想象。”台灣新北市修德小學教師蔡季芳告訴記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猜測教學法是不少台灣教師樂於運用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獨立閱讀,這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對此,陳麗雲深表贊同。在教授《漁歌子》的過程中,她多次提醒學生不要急著看注釋,可以透過前後語境、偏旁部首,猜測某個詞句的含義。“比如,箬笠、蓑衣,一個是竹字頭、一個是草字頭,又是在斜風細雨中,就可以猜測出它們是竹子與青草編織的雨具。”陳麗雲認為,雖然教無定法,但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與其將課本知識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孩子,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讀書,讓他們學會自主閱讀。
除了“猜”著讀,台灣新北市麗林小學教師黃秀精還鼓勵學生們討論著讀。“各位同學,請大家找到《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關鍵詞,並與同桌討論一下,這些關鍵詞有什麼特點。”在示范課上,黃秀精多次停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派出代表發表各組的觀點。
聽完示范課後,廈門市集美區雙塔小學語文教師黃昕說:“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很有啟發。我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注重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交流、互動、溝通的時間。”
“早期不少兩岸語文教師習慣以課本為中心,如今越來越多的兩岸語文教師意識到,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福州倉山小學校長林祥說。
加強校際溝通的意義
走在福州倉山小學的校園里,仿佛置身於蘇州園林之中。“其實,良好的校園環境就是一種文化。倉山小學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已經在向學生傳達一種傳統文化之美。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今後,在校園環境的營造過程中,我們也會更加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台灣新北市新店區屈尺小學校長林賜恩感嘆道。
此次參加交流研討活動的台灣教師中,有不少是台灣的小學校長。對他們而言,此行除了交流教學心得外,還希望學習借鑒大陸小學的辦學經驗。
“近年來,大陸小學的基礎教育體系越來越成熟,尤其在人才培養、教研活動方面投入力度大,辦學質量不斷提高。相對而言,台灣小學的辦學規模較小,校園環境相對封閉,在提升教學能力方面,主要依靠教師的自我充實和完善。”台灣新北市澳底小學校長李延昌表示,通過兩岸教師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拓寬台灣教師的眼界,也可以讓校長們進一步了解大陸小學的運營與管理模式,為台灣教師提升專業水平營造更好的校園環境。
“教育是慢的藝術,台灣教師上課語氣溫柔、慢條斯理,主張一課一得即可,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這一點值得大陸教師學習。”林祥認為,兩岸語文基礎教育各有優勢,雙方加強交流,這對學校、教師、學生都是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