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閩台文化

“國保”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 見證保衛台灣的歷史

2021-06-18 12:09:57來源:福州晚報

  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 通訊員 王曉霞/文

  說到船政,不得不提到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

  百余年前,沈葆楨曾受命保台,驅逐日本侵略軍。在馬尾區閩安村的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長眠著隨沈葆楨赴台的135位清軍將士。

  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反映了閩台血脈同宗、共擊外寇的民族精神,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每逢清明時節,海峽兩岸各界人士會在此舉行紀念活動,銘記、傳承將士們的愛國奉獻精神。

  國內少見

  籍貫姓名單獨列碑

  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位於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虎頭山上。記者看到,這個墓群坐西南向東北,一面依山,三邊瀕臨溪澗山谷,墓坪用三合土夯築。冢前立了一面大石碑,上刻楷書“義冢,同治歲次甲戌冬十月吉日立”。

  義冢面寬13米,縱深11.5米。冢內埋有135位清兵遺骸,每位一壙,橫13行,直11行,排列井然。各墓距離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頂。封土堆前各立一塊小墓碑,高0.37米、寬0.24米、厚0.08米。碑面鐫刻陣亡將士的籍貫及姓名,籍貫橫排,姓名豎排。其中,127面有姓名,8面是無字碑。

  閩安文史專家楊成和說,這是國內少見的將陣亡將士的籍貫、姓名單獨列碑的近代軍隊墓群。據統計,這些將士有閩邑(閩安、閩侯)53人、福清29人、長樂13人、同安15人、惠安3人、興化2人、南安2人、閩清1人、安溪1人、連江1人、無地址7人、無名氏8人。

  受命赴台御敵

  135位將士魂歸故土

  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這得從100多年前的台灣“牡丹社事件”說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台灣後,為加強戰備防守,從1686年起,清政府實行三年一換的閩台班兵制,從福建各地抽調將士輪番前往台灣駐防戍守。舊時,閩安是軍事、商貿重鎮,尤其在清代,更是扛起保護閩疆、戍守台灣的重任。1688年,閩安水師協所轄部隊以三年一輪值,抽調遠戍台灣、澎湖,制度延續200多年。

  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介紹,“牡丹社事件”發生於1871年,當年11月,一艘琉球國民船在海上遇颶風,漂至台灣南部,因為言語不通,54人被當地人殺害。琉球自明朝洪武皇帝起,就與中國建立了宗藩關系,歷代琉球國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琉球船民遇難一事原本屬於清王朝的內政。然而圖謀擴張、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明治政府,卻借此挑起事端。

  1874年,日本借口為琉球船民報仇,悍然出兵發動侵略台灣的戰爭。5月,沈葆楨受命援台,調度閩安水師協和船政水師等部隊,乘船政所造之船前往台灣,與日方據理力爭,同時積極做好軍事反制的准備,最終將侵略軍驅逐出境。

  隨沈葆楨赴台的將士中,有135位御敵陣亡或染瘴疫病死。他們的遺骸被裝在陶罐內,運回虎頭山安葬。

  建吊唁平台

  傳承愛國奉獻精神

  “墓群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墓碑上的石刻紀事,有確切文字和紀年可考,為研究清朝軍事制度、閩台海防和近代船政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陳悅說。

  馬尾區文保中心主任張征說,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是國內現存罕見的清代軍人公墓,是我國重要的涉台文物之一。它是閩台人民共御外侮的歷史實證,也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領土的鐵證。戍台將士們的愛國獻身精神值得後人銘記。

  1992年8月,墓群被列為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2009年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征說,2014年,馬尾區對墓群進行修繕,用石條鋪設了登山道,建成了吊唁平台,完善墓群周邊道路。現在墓群周邊花木蒼翠,開車可直達墓群山腳下,進出墓群的道路寬暢、方便。

  為了傳承將士們的愛國奉獻精神,每逢清明時節,馬尾區會組織學生、駐地部隊官兵、台灣同胞等前往悼念。社會各界也自發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