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一家園” 推進祖國統一——解碼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2021-09-02 17:03:15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實現正式通水,來自福建的清水流進金門田埔水庫旁的受水池。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探路進行時:兩岸融合發展如何推進?
今年入夏前後,台灣地區遭遇半個多世紀最嚴重旱情,民眾為水所困。但與泉州一水之隔的金門,因為有大陸供水,卻是另一番景象。
“大陸的供水很充足,占了金門七八成用水量,是救命的水。”金門水廠技術人員葉晉良言談間有種“高枕無憂”的輕松。
站在泉州晉江圍頭村海岸邊眺望,天氣晴好時,圍頭灣那端的金門島清晰可見。這里距金門僅5.6海里,2018年8月5日,福建正式向金門供水,高品質用水正是在此匯入海底管道,輸往金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准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
近年來,向馬祖通水,與金馬通電、通氣、通橋項目,均在向前推進;疫情前閩台海空直航航線航班持續加碼;廈門新機場、福州機場二期建設分別預留金馬候機區;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率先全面推廣網上預檢、實現邊檢通關“零等待”……
應通盡通,親上加親。當圍頭新娘開始嫁去金門時,台灣雲林姑娘吳妘蓁隨父母回到祖籍地泉州。
深感故鄉“人親”“土地親”“語言親”,吳妘蓁父母21年前決定回到泉州投資辦廠。他們生產的台灣貢丸源自福建,清朝時傳入寶島,幾經改良,又回到了老家。
如今,父母創辦的公司成為規模化生產的龍頭食品企業。回來時還是中學生的吳妘蓁已成了“泉州媳婦”,接手管理企業事務。
台胞吳妘蓁成了“泉州媳婦”,正和丈夫、孩子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郭圻 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吳妘蓁的公司遇到停工停產難題。當地政府很快送來“家人般的援助”,從籌措防疫物資到解決員工返崗困難,從減免緩繳稅費電費到幫助利用網絡直播開拓市場,企業不僅順利復工復產,銷售額還增長十個百分點,孵化出新品牌。
當地政府還迅速安排公司員工接種疫苗,讓吳妘蓁更深切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力量。“我和家人的家是小家,我和員工打拼的企業是大家,福建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是更大的家。”她說。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如何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據福建省台港澳事務辦公室介紹,福建正全力書寫“通、惠、情”三篇文章,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抓工作機制促融合。出台《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成立“省委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工作推進小組”,不斷完善政策落實、台胞權益保障等機制,推進深化閩台各領域融合。
——抓優化服務提質效。當好台企來閩投資興業的“服務員”、創新發展的“護航員”、開拓市場的“推銷員”,打造更多“一站式”窗口,提供更多“一條龍”服務,幫助台胞融入新福建,共享發展成果。
——抓同等待遇求先行。落實落細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率先向社會公布首批225條同等待遇清單,逐步建構起惠台利民政策體系,提升台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