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集中活動 >> 海峽氣象青年匯

兩岸氣象合作,讓百姓看得見用得上

2021-10-20 16:33:49來源:福建日報

  台風“圓規”剛剛離去,福州氣象官方微信公眾號新上線了馬祖海洋氣象服務模塊,海域上的晴雨、溫濕、風向、風速都轉化為直觀的圖片色塊,以後當捕魚通航的人們對天氣有疑惑時,看一下數據就一目了然。

  面向台灣海峽的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一直是福建發展氣象現代化的重點。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兩岸氣象人就充分借助地緣相近、氣緣相通的優勢,開展氣象科技交流。如今,兩岸氣象合作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由淺入深,形式越來越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

  馬祖出行看福州

  “台風‘圓規’預計於今日下午或晚上在海南沿海登陸,由於環流龐大,還有冷空氣加持,未來三日風雨影響不可小覷。”10月13日一起床,在福州經商的馬祖青年馮念祖便打開“福州氣象”微信公眾號,查看台風“圓規”的最新動向,然後叮囑在馬祖的家人注意出行安全。

  馮念祖來自馬祖東引島,因為家族長期從事東引高粱酒的兩岸貿易,四年前他特地來榕創辦了分公司。由於長期從事兩岸貿易,需要了解海上貨運的天氣情況,馮念祖時常關注“福州氣象”發布的訊息。“海上運輸經常受到風浪的影響,所以航線上的保障和氣象服務非常重要。”馮念祖告訴記者,馬祖位於福州閩江口外,氣候條件與福州十分相似,由於“福州氣象”的服務准確及時,許多馬祖民眾出行也會先看看福州的天氣預報。

  近年來,為服務兩地民生,榕馬氣象部門展開了緊密的合作。2019年,榕馬簽訂了航線氣象服務合作協議,此後福州氣象部門又在連江—馬祖—馬尾區域布設和升級了10多套區域自動氣象站和船舶站,去年又建成了3部X波段天氣雷達,組建起一個全天候立體氣象監測網,可以為榕馬區域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兩馬’和‘黃馬’航線是榕馬兩地交流的重要渠道,碼頭和航運公司不僅每天會收到你們的天氣預報短信,而且還可以隨時上‘福州氣象’微信公眾號查看,非常方便。”馬祖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德意說。

  “馬祖有不少漁民也希望了解更多的氣象信息,能讓他們在惡劣天氣下及時避險。”馬祖漁會電台台長池銀寶說,氣象關系到各行各業,希望通過榕馬氣象合作,造福更多民眾。

  台農有了好幫手

  寒露時節,在海拔800多米的福清市東張鎮南湖村嵐湖山上,兩岸合資企業福清市瑞東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大陸合伙人黃健,打開手機里的專業氣象軟件,確定未來幾小時都是晴天後,隨即叫山下的茶農上山采摘新一季高山烏龍茶。

  四年前,黃健等人與台農鄭偉文在南湖村租下300畝山地,開展茶葉等農作物的種植與加工。“然而,由於高山氣候多變,加上氣象監測點安置在山腳下,使我們無法掌握實時天氣預報,導致茶園管理存在人員調度不合理的情況。”黃健說,如果原計劃施肥、采摘或曬青時突然下雨,不僅會增加茶葉生產成本,也會影響茶葉的品質。

  幸運的是,黃健等人的煩惱在2019年得到了解決。這一年,福州市氣象部門在南湖村設立了小型農業氣象站。氣象監測點近了,氣象預報也就更准確了。“不僅如此,氣象部門還專門為企業提供了線上公益服務,只要通過手機App,就可以看到幾個小時內的實時氣象狀況,如風力、地表溫度等,這有助於企業准確把控生產過程,提高勞動效率。”黃健表示,自從氣象監測點設立後,公司一方面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茶葉,另一方面引進了台灣茶葉加工技藝,產生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無獨有偶,來自台灣的金鑽鳳梨也得到了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的關愛,長勢喜人。“金鑽鳳梨特別挑水土,太熱不行太冷不行,在年平均氣溫24℃~27℃地區生長最適宜,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長,5℃是受寒害臨界溫度,所以准確的氣象預報太重要了。”在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來自台灣的農技專家黃來裕說。

  被稱為“台灣鳳梨博士”的黃來裕來閩創業已有20多年。去年,黃來裕帶著精心培育的17種台灣特色果苗來到南宵村,這里有福清市氣象局的低溫寒凍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貼心護航,免去了他的後顧之憂。“我對在福清種好金鑽鳳梨充滿信心,下一步還將建造‘鳳梨館’等休閒旅游設施,發展旅游業。”黃來裕說。

  福建省農業氣象專家蘇榮瑞表示,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是氣象領域的重要課題。未來福州市氣象局將會結合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熱帶果樹研究成果,開展台灣水果在福州乃至福建的氣候種植適宜度區劃分析,為台農來福建創業提供參考。

  閩台攜手空間大

  “加強氣象科技交流,深化氣象服務合作,已成為閩台氣象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未來我們還會將更多更精細的氣象服務產品推送給台灣同胞。”省氣象局局長潘敖大說,閩台氣象合作已逐漸形成特有的融合發展模式。

  目前,我省已常態化開展了8條兩岸航線氣象服務,每天發布2次台灣12個地區、3次台灣海峽海洋天氣預報服務;實施廈金和榕馬氣象災害聯防,與馬祖、福州海上搜救中心建立聯絡共商機制。

  為更好地開展海峽防災減災服務,我省還不斷完善氣象觀測站網布局,特別是布設了大型浮標站、海島自動氣象站,構建了覆蓋台灣海峽的海陸空一體化氣象監測網,有力提升了氣象監測整體能力。氣象在保障台灣海峽航運、海洋漁業、海上搶險救災等方面的能力顯著增強,在防災減災、服務兩岸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效果日益明顯,得到越來越多兩岸同胞的肯定。

  潘敖大表示,未來我省將強化兩岸氣象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災害聯防、學術互動;與台灣高校共建氣象人才培養基地、實踐中心、人才驛站、專家智庫;深化海峽氣象災害聯防,造福兩岸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