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這里有個海峽建築師家園
2022-04-06 16:12:11來源:福建日報
“隨坪一里”的閩台建築師在邵武和平古鎮聯合駐村。
吳正隆(左)在與團隊成員商議規劃設計方案。
走進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23號,進門便是一個寬敞的展廳,這里是台灣鄉建鄉創團隊來閩的服務窗口,呈現了近4年來台灣建築師參與福建鄉建鄉創的各種成果,有他們設計的文創產品,有他們成長變化的影像。
2018年,受省住建廳委托,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以下簡稱“福建青建協”)在此設立了“海峽建築師家園”,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台灣建築師團隊提供來閩登記、政策宣傳、業務輔導、交流互動、項目承接、申請補助等全程幫扶。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已累計引入近百支台灣團隊300多名台灣人才,為228個村莊開展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覆蓋全省近70%縣(市、區)。
西進八閩美麗鄉村
“我們的濱海觀光棧道修好啦,以後可以像淡水的漁人碼頭那樣,讓游客在棧道上看海景、賞日落了,有空你要常回來看看呀!”近日,台灣建築師吳正隆收到了連江縣同心村村支書林連忠的微信,心里頓時暖暖的。
吳正隆是台灣知名的建築師,淡水漁人碼頭的規劃設計就出自他之手,而同心村是吳正隆參與的第一個福建鄉建鄉創項目。
2013年,受福州建築設計機構邀請,吳正隆來榕擔任顧問,其間他探訪了福建的許多村莊,發現許多村落都保留了原始風貌,可以讓建築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台灣建築師團隊為福建村莊提供1年以上陪護式服務,而且平均每月駐村指導不少於10天,省住建廳將對每個村莊或項目給予50萬元的服務補助費用。”2020年,吳正隆結識了福建青建協秘書長劉炳輝,從劉炳輝那里得知了福建鼓勵台灣建築師團隊參與福建鄉村振興的利好政策,決定帶領一群台灣年輕建築師一起探路。
兩年時間里,他們從福州一路北上,為連江同心村、閩清坪街村、霞浦小馬村、周寧虎崗村、福鼎周山村等村莊提供陪護式服務。“在台灣,鄉村社區營造已推廣了二三十年,可改造的項目已基本飽和,而福建的美麗鄉村建設方興未艾,給了台灣人才施展抱負、實現夢想的舞台。”吳正隆說。
“從規劃、設計、營造美麗鄉村,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一大批台灣青年在福建鄉村追夢,為福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劉炳輝說,目前海峽建築師家園在台北大稻埕設立了聯絡處,並且在福建閩清、永泰、永春、平潭等地布點,建立起了兩岸服務網絡,協助台灣建築師追夢築夢圓夢。
陪護台灣團隊成長
與吳正隆一樣,台青曾芝穎也是通過福建青建協加入了鄉建鄉創的隊伍。
閩清“梅城印記”是曾芝穎2018年承接的第一個鄉建鄉創項目,從項目對接到成果展示,劉炳輝都一路陪同、答疑解惑。
“‘梅城印記’是歷史文化街區,要活化這里,就要挖掘出在地文化背後的故事,激活村民的參與感。”談及2018年初到閩清,曾芝穎回憶道,那時她帶領8名台灣青年在當地安營扎寨,走訪漆器鋪、中醫館、粉干店等,一邊拍攝紀錄片留住老街的記憶,一邊對街區場景、文創產品進行設計。“台灣的經驗不能照搬,要融入當地需求和風土人情才能接地氣。”
在這個過程中,劉炳輝陪在曾芝穎等人身邊,開項目溝通會、簽訂合作協議、拜訪街坊鄰居,成了台灣團隊與地方溝通的“橋梁”。“其實,我們最擔心的不是生活問題,而是項目在哪里、如何融入地方。”在曾芝穎看來,台灣團隊與福建青建協都是“陪護者”,台灣團隊陪護村莊成長,而福建青建協則陪護台灣團隊成長。
不過,在劉炳輝看來,自己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紅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各地對優質建築師團隊的需求增加,如何讓供需匹配,就需要逐一篩選、比對。”劉炳輝表示,尋找項目、對接項目、跟蹤項目、協助申報補助是福建青建協服務台灣團隊的核心業務,這將助力台灣團隊在閩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如今,曾芝穎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團隊,在福建的知名度也不斷擴大,還擔任了福建青建協執行秘書長,專職服務參與鄉建鄉創的台青。“目前,台北大稻埕的海峽建築師家園聯絡處也由我們團隊來運營,它將為更多台青打開一扇了解福建、認識福建的窗口。”曾芝穎說。
助力閩台合作開花結果
在建甌小松鎮和光澤縣華橋鄉官屯村駐村的日子,對於“90後”台灣建築師邱彬平、沈佑優來說,是一份特殊的經歷。
邱彬平、沈佑優來自一支閩台建築師合作團隊——福州隨坪一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告別城市的喧囂,他們在寂靜的村落里,與大陸建築師同吃同住,共同商討如何將村里的老舊建築改造成有溫度、有記憶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何活化當地產業,通過文創設計為當地農副產品增加附加值,這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被認可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在邱彬平、沈佑優看來,台灣建築師在文創等方面具有優勢,而大陸建築師擅長總體規劃與項目執行,兩岸建築師合作,可以發揮“1+1>2”的作用,更好地活化鄉村。
“隨坪一里”成立於2020年。創建人之一、大陸建築師鄧枝綠說,為了鼓勵兩岸建築師互學互鑒,福建青建協不定期會在海峽建築師家園舉辦各種座談、沙龍,通過一次次溝通交流,讓她萌發了組建兩岸團隊的想法。從邵武和平古鎮,到建甌、光澤、武夷山等地的村莊,隨坪一里兩岸建築師的足跡如今已遍布閩北地區。
(記者 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