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兩岸的台灣藝人黃守堃:讓“非遺”活態傳承有更多可能性
2021-08-28 16:40:24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位於福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的閩台家園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木石戀”工作室內,台灣古玩修復師、漆畫家黃守堃圍著頭巾,戴著頭燈、眼鏡,正在給一尊德化瓷燒觀音像上第18道大漆,空氣中充滿大漆稀釋劑橘子油的清香氣息。
“這尊觀音像是陳明良大師的作品。”黃守堃一邊繼續著手上的活計一邊說道,“前段時間我去泉州他的工作室拜訪,剛好看到兩件有瑕疵的作品在角落里積灰,我就把它們帶回來,想通過漆器和文物修復的手法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圖為8月24日,福建福州,黃守堃在工作室制作定制的茶盤。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黃守堃手中的觀音像,因燒制火候的差錯而呈“低頭”的狀態,原本應是一件“不合格”的作品,但黃守堃從中看到了設計靈感:將裙袂以漆裝飾,填漆處恰好在觀音像的視線內,而取名《觀漆》。
陳明良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潛心於德化窯古瓷研究與藝術創作數十年,擅於傳統人物雕塑和日用器皿設計創作。黃守堃從事文物修復和大漆技藝也有二十余年。
兩位手藝人在一起碰撞產生了火花,《觀漆》就是黃守堃探索“非遺”文創融入台灣元素的諸多嘗試之一。黃守堃說,他一直探尋不同非遺技藝的融合,加入台灣元素,讓活態傳承擁有更多可能。
1999年,從事文物修復的黃守堃開始接觸大漆,在台灣唯一的漆藝博物館學習以木、金屬、陶瓷等為胎的漆藝,也承擔講解工作,接待了不少從大陸前來參觀交流的漆藝大師。
圖為8月24日,福州閩台家園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黃守堃在自己創立的“木石戀”工作室內。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2016年,他第一次來到福州,發現這里“漆藝的種量、材料、技法比台灣多太多了”,扶持台胞創業的政策也讓有一技之長的台灣青年可以充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他隔年便毅然“登陸”落腳,創立自己的工作室。
“我喜歡福州這個地方,溫度與濕度都適宜做漆。”黃守堃說,大陸更注重凸顯漆性,無所不為,給人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同時,市場活躍,大有可為。
在他的工作室內,一塊來自清朝的破舊門板被黃守堃設計成干泡茶台:在主體部分進行填漆、推光,呈現出如鏡光亮和艷麗色澤;在原本用來嵌置門栓的兩個平行凹槽內鑲嵌軟木,使之成為一件軟木畫與漆藝相結合的裝置藝術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聽起來像是沉悶的,在創作、推廣時考慮到社會的接受性,也可以開枝散葉。”黃守堃認為,文化的核心價值應該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
黃守堃常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十余小時,時間被創作與教學填滿。他開發脫胎漆器茶杯作為文創產品,將麻繩一圈一圈纏繞裱在胚胎上,待蔭干後脫去原胎留下麻繩雛形,再經過多道工序制成堅實輕盈的茶杯,目前制作工序已進入尾聲。
他還與學生共同開發制作一款漆器杯墊,用紅色大漆髹漆,中間裝飾螺鈿。在上百次打磨推光中,寶島台灣的形狀逐漸顯現。
在台灣,黃守堃的文物修復工作仍在繼續。以往,他每半年就要回一次台灣,指導學生一些關鍵技術進行修復;亦將很多大陸的政策、資訊帶回台灣,向學生介紹真實的大陸,以及大陸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去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只得通過視頻連線遠程指導。
“很多台灣年輕手工藝者想來大陸發展,但暫時被疫情阻隔,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兩岸可以盡早恢復正常往來。”黃守堃感嘆道,“在台灣,傳統手工藝發展漸漸不被重視了,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應該讓更多的台灣年輕人感受到。”(中新社記者 閆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