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交流交往

守望相助,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4-05 14:52:06來源:福建日報

她從海峽對岸西進,在同根同源的祖地開啟逐夢之旅;她從西域邊疆東來,在山海交響中揮灑熱血青春。泉州,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是她們共同的第二故鄉。

疫情來襲,台灣女生與新疆姑娘逆風前行,在守望相助間共同守護她們心中的“吾鄉”,演繹著關於閩台一家親與民族大團結的生動故事。

“我也有責任守好這個‘家’”

4月4日凌晨3點半,陳汎汝又一次“自然醒”。兩個小時前,她才剛剛結束一天的核酸采集工作,回到家中睡下。前一天,泉州啟動新一輪區域核酸檢測。陳汎汝和同事們在泉州台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後海村,完成了4600名村民核酸采集任務。

連續奮戰在核酸采集一線半個多月,她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鍾:每天凌晨3點半醒來,4點半集中出發,前往各個村鎮采集點,回家時往往已經是午夜。即便第二天沒有采集任務,她也會准點醒來。

盡管身心疲憊,但這個在泉州工作多年的台青,身上有一種使命感:“我也有責任守好這個‘家’。”

陳汎汝是台北人,但她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泉州。小時候,爺爺與父親經常對她說:“你如果不好好說閩南話,就送你回馬巷特訓。”家人口中的馬巷,正是如今的廈門市翔安區馬巷街道,歷史上曾歸泉州府管轄。多年後,陳汎汝坐車經過馬巷時,把路牌拍下來發給父親,父親再三強調:“這里就是你的家哦!”

祖地情結,讓陳汎汝選擇來到泉州這片創業熱土。

2017年,在台灣有著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的陳汎汝,來到泉州台商投資區參與籌建泉州頤和醫院。這家醫院是閩台醫療合作的“大手筆”,是福建投資規模最大的台資醫院,2016年開工建設,去年年底投入試運營。

初到泉州,陳汎汝沒有一點陌生感:“一水之隔,語言相通,飲食習慣相近,連傳統建築風貌和民俗風情都相似,這讓我感到像回家了一樣。”去年,她在台商投資區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新居,打算扎根於此,還鼓勵台灣的學生、同行參加當地舉辦的兩岸醫護人員技能競賽,希望吸引更多台灣人才來泉州。

自己的家,需要自己守護。

“在泉州工作生活的台胞,一直以來都受到政策照顧。我們理應飲水思源,為抗疫貢獻一份力量。”去年夏天,陳汎汝便主動報名,前往晉江市參與核酸采集工作。今年3月16日,她再次報名支援抗疫一線。

核酸采集異常辛苦,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中間好不容易能夠休息半小時,還要幫助同事整理醫療廢棄物,補充酒精、消毒液等用品,真正能休息的時間不過十來分鍾。但陳汎汝並不叫苦:“我們醫院的台籍同事林彥伶,突發鼻炎、支氣管炎,依然選擇堅守崗位。”

父親的鼓勵,更為陳汎汝帶來了動力:“兩岸一家親,本來就是一家人,能夠為鄉親們做一些事情,也是在提升自己。”

“我們一起努力打拼”

半個多月來,新疆姑娘迪麗胡瑪爾·木太力甫和陳汎汝保持了幾乎一樣的生物鍾。4月2日,她在志願服務中度過忙碌的一天,當天她和同事們共采集核酸樣本4206份。

被不少泉州同事朋友親切地稱為“小迪”的迪麗胡瑪爾·木太力甫,2019年畢業於新疆一所大學的藥學專業,隨後在當地縣醫院工作了兩年左右。2021年11月,經人介紹,她應聘至泉州頤和醫院,成為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客服專員。

“這是我第一次來福建。”小迪坦言,“第一次離開家鄉那麼遠,剛來的時候飽受思念之苦。還好這里的人都很照顧我。”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泉州氣候好,人也很熱情。食堂工作人員知道小迪是維吾爾族人,還為她量身定做餐食。慢慢地,她在泉州有了朋友,逐漸融入了這座城市。

3月中旬,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小迪向醫院領導表達了要助力疫情防控的意願,隨即參加相關培訓。“守護人民健康是醫護人員的職責,面對困難,專業的人就應該挺身而出。”她說。

經過培訓後,小迪成為核酸檢測采集工作人員。核酸采樣雖然很辛苦,但小迪說:“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家人也非常支持我,他們一邊囑咐我做好防護,一邊說為我感到驕傲。”這次疫情期間,各族群眾同舟共濟、互幫互愛的故事,也讓她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戰勝疫情,一切恢復正常後,我們將一起在這座城市努力打拼,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 張輝 林清智 潘抒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