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公益夢 愛在新家園
2022-04-24 15:27:32來源:福建日報
陳肅肅(中)與朋友在討論公益親子國學班課程方案。江信恆 攝
“你來啦!”“請進請進!”周五傍晚,在平潭海潭街道城中村公益親子國學班的教室門口,國學班組織者之一、台胞陳肅肅面帶微笑,向孩子和家長們點頭致意,還不時蹲下身子與孩子說上幾句。
出生在台灣新北市的陳肅肅,因熱心社區服務,與公益結下半生緣,曾在台灣做過12年的社區里長。2019年,退休不久的陳肅肅收到平潭第八屆共同家園論壇的邀請函。盡管之前不慎摔斷腿行動不便,但她仍然堅持拄著拐棍,乘坐“海峽號”來到平潭。“一路上,‘海峽號’的工作人員對我格外關心照顧,讓我感到非常溫暖。而平潭的北港村、台灣小鎮‘台味’十足,也讓我覺得很親切。”對於平潭,陳肅肅感覺“就像家一樣”,希望發揮余熱的她萌生了來平潭生活的想法。
同年,通過招聘考核,陳肅肅成為城中村的一名社區營造師。推廣垃圾分類、開辦公益講座、參與防疫志願服務……陳肅肅是村民們眼中的“大忙人”。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要數開辦公益親子國學班。
一到平潭,陳肅肅便加入了兩岸國學文化義工進修班。“我從小就喜歡國學。”在電話里,陳肅肅給記者唱起了岳飛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她說,自己在台灣當里長時開辦過國學班,用吟誦的方式講授四書五經,如今到平潭繼續推廣國學,讓人們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城中村村委會特地騰出一間會議室,給陳肅肅當教室。被陳肅肅的熱情所感染,平潭第二實驗小學的陳朝華、張濤兩位老師也加入志願服務隊,負責授課。為了讓更多孩子來學習,陳肅肅拿著《弟子規》等國學課本,走遍了附近的商鋪和街巷,挨家挨戶介紹授課內容。“我們是義務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不妨來聽聽看?”臨走時,她總會發出誠摯的邀請。
經過陳肅肅的不懈努力,城中村公益親子國學班開課了。周五周六晚上教授《論語別裁》,周六早上教授《弟子規》等。
“君子易事而難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教室里,20多名孩子齊聲朗讀《論語》的經典段落,張濤解釋說:“君子追求的是道義,他會量才用人,不會求全責備。大家想想,要求一個人的品德、才能、知識全都一流,有可能嗎?”
“不可能!我們要看到他人的長處,學會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人心齊,才能泰山移。”
……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時而讓家長們莞爾一笑,時而引得大伙兒拍手叫好。
國學班既傳授知識,也陶冶情操。“現在孩子們在路上遠遠地看到我,都會喊‘老師好’。孩子們在課後分享各自的點心時,一定會先給在場的父母、師長。”張濤說,國學對孩子們人格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
改變孩子們的不只有詩詞文章,還有陳肅肅充滿愛心的言行。陳肅肅為國學班組建了微信群,遇到特殊情況需調整課程,她都會在群里發布課程提醒。每次上課前,她都會提前至少半個小時站在教室門口迎接家長和孩子。下課後,如果家長來不及接,她會把孩子挨個送回家。
一次,陳肅肅發現一個孩子有輕微的語言障礙和多動症。從此以後,每當孩子的父母不在場,陳肅肅都會坐在孩子身旁,對照老師的講解,一字一句地指給他看。有時,孩子突然起身發言,盡管磕磕絆絆,她也從不打斷,而是笑著鼓勵說:“慢慢說,我們都在聽你講。”一次次的悉心陪伴,讓孩子逐漸敞開了心扉,他常常把自己的畫和零食送給陳肅肅。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許多家長也被陳肅肅的愛心和真誠所感動,如今每逢春節、中秋等節日,都會打電話邀請她來家里吃飯。“不少家長鼓勵我,希望把公益親子國學班繼續辦下去。”陳肅肅說,一路走來,她看得到人們對她的友善和接納。
開班兩年多時間,學《論語》、讀唐詩宋詞已成為許多城中村孩子過周末的方式之一。“在大陸,我找到了公益事業的‘第二春’,也愛上了新家園。”陳肅肅說。
(記者 全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