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 >> 海峽青年節 >> 兩岸交流 >> 海青故事

台胞盧智敏扎根平潭八年,只為推廣棒壘球運動

2022-04-15 16:15:43來源:福建日報

台胞盧智敏扎根平潭八年,只為推廣棒壘球運動

球場上,盧智敏(右)指導隊員進行棒壘球日常訓練,練習擊打。

10日,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平潭校區,一場例行的棒球訓練如約而至。綠茵場上,少年球手間,一個年過七旬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連同他洪亮的吶喊聲回盪在球場。他就是來自台灣的棒球教練盧智敏。

“登陸”

“二壘二壘,去補位”“保持注意力,看准再打”“舉棒姿勢做好再跑,腳抬起來沖”……初見盧智敏,頭戴藍色棒球帽、身穿黑色運動服,皮膚曬得黝黑,三句話不離棒球的他,舉手投足間盡顯對這項運動的痴迷。

“以前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到平潭執教,而且一干就是8年。”訓練間隙,盧智敏將自己的“少年夢”娓娓道來:10歲開始練習棒球,24歲開始擔任教練,與棒球結下半生緣……

2014年,退休後不甘寂寞的他,經朋友介紹來到平潭當教練,誓要拓荒棒球“沙漠”。雄心可贊,但現實並非一帆風順。登嵐後,他先後在多所學校兼職任教,組建了多支業余球隊,堅持推廣棒壘球。然而,跟棒球運動風靡台灣不同,彼時平潭的棒壘球運動基礎較差,很多學生對這項運動還是一知半解,推廣的難度很大。

倔強的盧智敏,終於迎來了轉機。隨著大陸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的落地,2018年,一紙合同傳來,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聘任他為棒壘球教練。第一要務,是為學校組建一支正式球隊,外出打比賽、拿成績。

一切從零開始,困難可想而知,但盧智敏迎難而上,並樂在其中。在棒壘球場上,隊員們奔跑、接傳球、揮棒,鏗鏘有力的訓練聲回盪在球場中。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常態。

天道酬勤。好消息很快傳來。2019年,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棒壘球隊(以下簡稱“福信棒壘球隊”)參加“熊貓杯”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福州分站賽,首次參賽就一舉奪魁。此後,連續兩屆蟬聯冠軍。

短短數年,球隊已經成長為大陸高校棒壘球隊中的佼佼者。“現在大陸棒球運動的氛圍越來越好,職棒比賽也發展迅速,而且體育產業政策紅利又多,我十分看好未來前景。”

“種子”

如何在大陸找到“更棒人生”?盧智敏的答案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他看來,相比帶隊拿成績,更重要的是為平潭培養“種子教練”,這樣才能讓棒球運動遍地開花。

盧智敏發現福建本土的棒壘球教練較少,聘請外地教練成本高,不利於棒球運動在基層大范圍推廣。“首要是培養壯大本地專業教練隊伍,再讓他們去開枝散葉。”盧智敏說。

嚴師出高徒,盧智敏深諳此道。為此,他要求隊員每天至少訓練2小時,遇到考前集訓,隊員們常常要花五六個小時鍛煉,但大家從不叫苦喊累。“接球訓練時,盧教練以不同的方式打球給我們接,不管練多久,他都跟我們一起,嚴厲又稱職。”福信棒壘球隊隊員陳家傑說。

教授棒球理論和技巧之余,盧智敏不忘在實踐中錘煉隊伍。他多番接洽平潭澳前小學、第二實驗小學和嵐城小學等學校,安排隊員到小學棒壘球隊擔當啟蒙教練,讓更多孩子接觸並愛上這項運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截至去年底,他所帶領的福信棒壘球隊成員中,已有28名隊員考取中國軟式棒壘球C級教練證,5名取得B級教練證,還有20名隊員考取初級棒球教練員,24名隊員考取三級裁判員。一張張耀眼的“成績單”背後是盧智敏揮灑的汗水。

扎根

從受邀執教,到定居嵐島,盧智敏已經成為一名新平潭人。“在這里生活很便捷,環境優美宜居,飲食和生活習慣都和台灣很像,來了就不想走了。”

訓練場上,盧智敏是個嚴厲的“教頭”,但在生活中,他更像一個“老小孩”,與隊員打成一片,親如一家人。有球員遇到困難,他就化身家長,給隊員買藥、做飯、照護;有隊員要畢業,他除了張羅送行宴,還為他們的發展操心。

“看到我們奪冠,他會為我們的勝利激動流淚。他說,剛來大陸時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夢想,現在想得最多的是我們的夢想。”盧智敏的無私友善,讓福信棒壘球隊隊員劉慧慧深有感觸。

不僅如此,盧智敏還是一位“紅娘”,幫助不少台青來閩發展。“80後”台青塗曾祐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得益於盧智敏的大力引薦,塗曾祐被聘為澳前小學棒壘球隊教練。“盧教練是我的貴人,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他都很照顧我。”

因為盧智敏,一些積極變化在悄然發生。而今,走進平潭多個棒壘球訓練場,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球員結束了一天的訓練,以棒球禮儀向教練、觀眾鞠躬,一聲聲發自內心的“謝謝教練”“謝謝學長”“謝謝觀眾”響徹球場,不禁令人動容。問及緣由,球員回答:“感恩教育,是教練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記者 劉深魁  程枝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