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學者林孟蓉的兩岸媽祖情
2022-05-25 17:40:18來源:中國新聞網
5月24日,在“媽祖故里”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接近尾聲,福建省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台籍教授林孟蓉的媽祖信俗田野調查也暫告一段落。
媽祖是海峽兩岸最具影響力的“海上保護神”。在台灣,媽祖信眾超過1600萬人,占台灣地區總人口2/3。“媽祖信俗文化播衍路徑顯示,兩岸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林孟蓉說。
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台籍教授林孟蓉。受訪者供圖
前幾年,林孟蓉渡海而來,入職莆田學院。現在,她擔綱主持的國家基金課題項目“‘一帶一路’的視野下台灣地區媽祖文化與海上經貿關系研究”,已歷時兩年半,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林孟蓉表示,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與媽祖信仰關系密切,商業組織與宮廟組織二合一;在日據時期以前,台灣區域經濟的商貿核心主要依附於港口的媽祖廟,並依此成為區域經濟的商貿中心。
台灣媽祖繞境中的“報馬仔”。林孟蓉 供圖
近年來,林孟蓉踏遍台灣大大小小數千座廟宇,梳理兩岸淵源。如今,隨著港口凋敝,一些宮廟香火大不如前,但她訝然發現,“即使是幾塊石頭壘砌的小廟,都有鄉民記得這是紀念當年先祖入島的落腳渡口。”
踏訪台灣北部的雙溪,林孟蓉溯源台灣山區拓墾與媽祖信仰播衍的源流。在台灣基隆港和平島三府王爺廟所供奉福建泉州漂流抵台的王船上,她見到了庇護先民橫渡“黑水溝”的媽祖像。
台北市北投地區慈後宮媽祖繞境隊伍。 林孟蓉 供圖
“巨大的王船至今保留完好,船上媽祖像被建廟供奉,還經常被請出來在小島上繞境巡安。”林孟蓉感慨道,這是對“根”的活態傳承,“不可思議”又深受感動。
在做媽祖信俗田野調查時,林孟蓉常常被兩岸民眾對媽祖的敬仰所感動,“媽祖信俗中深蘊的在地庶民文化,在一海之隔的閩台兩地得到共鳴和呼應。”
2021年媽祖誕辰日,林孟蓉隨莆田阪頭村湄阪聖宮媽祖巡境。她猶記得,極具風情的巡境隊伍中,莆田當地老太太身著紅衣黑裙,手持掃把,腰間系著草鞋,走在媽祖轎前為神靈座駕開路。
這讓林孟蓉想到台灣媽祖繞境的駕前先鋒“報馬仔”。以台北市北投地區慈後宮媽祖繞境中所見為例,她向記者細述“報馬仔”的奇特裝束:褲管一長一短,一足穿草鞋,一足赤腳,意指做事腳踏實地、在崎嶇世間路上真誠奉獻。
“兩岸民眾不約而同通過這樣的裝扮,來表達對媽祖大愛的感念感恩。”林孟蓉認為,莆田的清道隊伍和台北的“報馬仔”,都藉由身上裝扮蘊含寓意,“正是兩岸庶民文化中最朴實的價值觀與生命哲學”。
“福文化”也在兩岸媽祖信俗中得以充分體現。林孟蓉說,莆田媽祖宮廟里,“福食”是指由廟里提供給信眾“吃平安”的湯面或咸粥,“面線”有長壽、福氣綿綿的寓意,這在台灣民間習俗里也象征去除霉運與厄運;台灣媽祖信眾每個月初一、十五也會帶著“福圓”到媽祖廟里祭拜媽祖,“福圓”即桂圓、龍眼,象征祈福、補運。
目前,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開辦“媽祖特色班”,教授年輕學子們從古老媽祖信俗中提煉文創元素,助力“媽祖故里”文旅發展。林孟蓉期許台灣學子加入,“嘗試換個視角看台灣,給兩岸更多的相互理解機會”。
(記者 林春茵)